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㝬簋

鎖定
㝬簋又稱胡簋,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周厲王時期青銅器,1978年5月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齊村出土。
簋通高59釐米,口徑43釐米,腹深23釐米,重60公斤。內有銘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中文名稱
㝬簋/胡簋
出土地點
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齊村
館藏地點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所屬年代
西周厲王時期
銘文量
銘12行124字
尺    寸
口徑43cm,腹深23cm
重    量
60公斤

㝬簋發現歷史

1978年5月的一天,中國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公社的社員正在挖水塘,施工一直持續到夜裏。推土機在推土的時候,忽然被一個東西擋住了。司機以為是一塊大石頭,就加大油門猛地一推,只聽噹啷一聲,火星四濺。推土機的司機被嚇了一跳,趕緊停下來查看。藉助推土機的燈光,他看見土裏有一堆綠色的青銅碎片。

㝬簋文物造型

此簋為周厲王為祭祀先祖而鑄,形體高大魁偉,可稱簋中之王。器型為方底座,圓形腹,高圈足,鳳鳥形雙附耳。器底座上飾豎條瓦楞紋,腹上部和圈足各飾一圈鈎雲紋,腹中部飾豎條狀瓦楞文。寶物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上面像石鼓,下面若平台,周身佈滿豎稜,如虎皮身上的斑紋。兩耳飛揚跋扈,簡潔中露出大方,神秘中露出猙獰。通體高59釐米,口徑43釐米,腹深23釐米,重60公斤。器形雄偉厚重,拙樸典雅。

㝬簋文物銘文

㝬簋原文

王曰:“有(舊)餘隹(雖)小子,餘亡康晝夜, 坙(經)雝
銘文 銘文
(擁)先王,用配皇天。簧(橫)黹(致)朕心,墜(施)於亖(四)方。肆餘以(義)士獻民,爯(稱)盩先王宗室。”[害夫](胡)乍(作)將〈從鼎〉彝寶簋,用康惠朕皇文剌(烈)且(祖)考,其各(格)歬(前)文人,其瀕才(在)帝廷陟降,(緟)貈(愙)皇帝大魯令(命),用[素令](令)保我家、朕立(位)、[害夫](胡)身.阤阤降餘多福,憲(宣)(導)宇(訏)慕(謨)遠猷。[害夫](胡)其萬年,將〈從鼎〉實朕多御,用賁(祈)壽,匃永令(命),畯才(在)立(位),乍疐才(在)下。隹(唯)王十又二祀。 [1] 

㝬簋大意

㝬簋內底鑄銘文124字,製作於厲王十二年。是周原厲王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詞。大意為我晝夜盡心經營先王事業,以配皇天,我任用義土獻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將彝寶簋,安惠幹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賜降多福、長壽和智慧。

㝬簋文物價值

㝬簋的造型和內部銘文的記載所提供的各類信息為當前研究西周時期的禮教,祭祀制度,以及商周青銅器的製造工藝、材料、裝飾、文字等各個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和信息,具有極其重要的美術考古價值 [2] 
參考資料
  • 1.    《簋》拓片  .漢典[引用日期2019-10-24]
  • 2.    《從美術考古學角度對西周青銅器——胡簋的探析》徐瑤,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