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肝經濕熱證

鎖定
肝經濕熱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之邪,藴結於肝及其經脈,並循經下注所致的一類病證。常見於脅痛陰腫淋證帶下黃疸等病證。
中醫病名
肝經濕熱證
常見病因
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或脾胃運化失常
常見症狀
脅肋脹痛,口苦,帶下量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治    法
瀉肝清熱除濕

肝經濕熱證病因

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或脾胃運化失常。

肝經濕熱證病機

肝經濕熱下注,損傷任帶,故使帶下量多,色黃如膿,稠粘臭穢;濕熱浸漬,則陰部瘙癢,甚則灼痛;濕熱燻蒸,則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熱擾心神,則心煩不寧;濕熱傷津,則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為肝經濕熱之徵。

肝經濕熱證辨證要點

脅肋脹痛口苦,帶下量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肝經濕熱證治法

瀉肝清熱除濕。

肝經濕熱證常用中藥

龍膽草、黃芩、山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

肝經濕熱證常見病證

肝經濕熱證肝經濕熱證 陰癢

臨牀表現:陰部瘙癢灼痛,帶下量多,色黃如膿,稠粘臭穢,頭暈目眩,口苦咽乾,心煩不寧,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治療法則:瀉肝清熱,除濕止癢。
常用方劑:龍膽瀉肝湯
常用中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 柴胡、甘草、當歸、生地。

肝經濕熱證肝經濕熱證 帶下過多

臨牀表現:帶下量多,色黃或呈膿性,質粘稠,有臭氣,或帶下色白質黏,呈豆渣樣,外陰瘙癢;小腹作痛,口苦口膩,胸悶納呆,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解毒殺蟲。
常用方劑:止帶方
常用中藥: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茵陳、赤芍、丹皮、黃柏、梔子、牛膝。
常用腧穴:帶脈中極白環俞陰陵泉等。
針灸療法:取期門、日月、陽陵泉、陰陵泉等穴,主治脅痛, 口苦,黃疸等證,納呆者加刺中脘足三里穴,用瀉法,每日1次 , 留針20分鐘;取關元太沖、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主治帶下陰腫等證,用瀉法,每日1次,留針20分鐘。

肝經濕熱證預防調護

1.因部分患本證的病人有傳染性,故應注意公共衞生,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性生活衞生。
3.患陰癢淋濁濕疹、帶下的病人應勤換內衣褲。

肝經濕熱證轉歸預後

肝經濕熱證的轉歸有三,一是肝與膽互為表裏,肝經濕熱不解,波及於膽,形成肝膽濕熱證;二是濕熱之罹患,病情纏綿,日久傷及陰分,使陰分虧損,形成肝陰虛證;三是肝經濕熱不解,乘於脾土,使脾失健運濕熱內藴
[1-2] 
參考資料
  • 1.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8月
  • 2.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