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經神學

鎖定
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從廣義上來説就是符合聖經神學,而狹義上來説可以看作是以歷史分析的方法對上帝在歷史當中的作為的分析所做出的神學性反思。
中文名
聖經神學
外文名
Biblical theology
類    型
神學
代表人物
恩尼斯特·萊特、霍志恆

聖經神學簡介

霍志恆的成名作 霍志恆的成名作
它往往是一種研究聖經啓示的合理途徑,用來把上帝歷史性的作為,特別是在舊約中的作為,整合到上帝的整個救恩歷史當中以及這些作為怎麼在耶穌基督身上得以成全。

聖經神學相關概念

歷史分析是聖經神學研究上帝作為的方法,不同於文學分析和主題分析的是,它是把聖經看作是通往救贖歷史的一扇窗口。
上帝作為是他在歷史當中普遍護理的作為和特殊介入歷史的作為,這些作為包括不用手段,超越手段並反乎手段地自由行事。上帝的作為往往與他的話語相配合來顯明他作為的意義。
神學反思是基於對聖經中上帝作為做出的歷史性分析,就是對歷史的神學意義做出的思考。這種思考將告訴人們上帝的本性或屬性以及與之相關的救恩論,人論等神學課題。

聖經神學歷史發展

聖經神學的興起是為了迴應黑格爾學派對歷史主義的倡導,它吸收了歷史主義當中有益的成分來。然而,聖經神學又分為批判派聖經神學和福音派聖經神學,前者拒絕了聖經的權威,後者依循聖經權威。
Geerhardus Vos Geerhardus Vos
批判派聖經神學起始於約翰·加布勒於1787年在阿爾特多夫大學所作的就職演講。他認為聖經反應的是生活在現代理性時期之前的人幼稚的信念和做法,所以系統神學應該獨立於聖經神學的成果來建立信仰。近現代的聖經神學的發展遵行了這種把聖經神學和系統神學區分的做法,但同時又否定了聖經裏面神蹟的可能性,把它付諸於科學的解釋。總之,他們是把聖經作為古代信仰情感的一種展現而非真實的歷史。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20世紀的恩尼斯特·萊特(G. Ernest Wright)。福音派聖經神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查爾斯·賀智和本傑明·華腓德,前者把聖經神學理解為解經的學科,後者把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區分開來,認為聖經神學是處理聖經中的“不同的神學”,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次序把它們整合起來。近代最有代表性的聖經神學大師是霍志恆(Geerhardus Vos),他也是普林斯頓神學院聖經神學的第一教授。他認為應該以一個共同的線索來貫穿不同的神學,讓人們關注上帝大能的作為。

聖經神學基本架構

聖經神學基本單元

神的作為與他啓示的話語是聖經神學研究的基本單元。在聖經神學中神的作為是我們認識神的途徑,這和系統神學中把神的屬性抽象出來思考神是不同的。神的話語啓示則可能出現在作為之前,同時,或之後,用以顯明作為的意義。

聖經神學輪廓

聖經啓示的目的就是把上帝完美的屬天統治擴展到地上每一個角落。無論是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領受命令,還是他們墮落之後上帝對以色列民的救贖以及耶穌基督死裏復活都是為了達成這個偉
救贖歷史示意圖 救贖歷史示意圖
大的啓示目的。
但同時這個目的的達成是有起伏的,比如以色列人在埃及人手中被奴役使得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似乎受到阻礙,同樣大衞王朝的衰落乃至被外邦所擄都表明聖經啓示有起伏性。最後,這種啓示是有機的啓示。耶穌基督的出生,受苦,受死,埋葬以及復活昇天都已經在聖經舊約中已經埋下了種子,基督的一生以及他所成就的正是舊約歷史所預言和盼望的。

聖經神學研究成果

聖經神學把聖經歷史劃分成不同的歷史單元,比如太古時代,列祖時代,大衞時代,被擄時期等,並且透過共時綜合和歷時發展的方法進一步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在整個救恩歷史當中的位置以及發展。聖經神學有中級的綜合結構,比如聖約這個概念就被用來綜合不同歷史時期的神學脈絡,它把聖經歷史分成亞當之約,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摩西之約,大衞之約以及新約。並且根據聖約的發展來看待當時的歷史事件。然而,由於聖經神學歷史的發展的複雜性和迂迴性,還需要有更高的神學結構,比如上帝的國度,以馬內利等高級的神學結構。在上帝的國的發展中我們看到伊甸園時期是上帝國的雛形,亞當和夏娃要透過生養眾多,治理這地把神的治權擴展到全地;而挪亞時期,神為施行救贖奠定了大地的根基,為整個救贖過程預備穩定的背景;在亞伯拉罕列祖時期,上帝揀選亞伯拉罕及其後裔成為一個民族,為國度預備子民;同樣,在摩西時期,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並且頒佈了律法來作為統治上帝國度的法則;在大衞王朝時期,上帝立定以色列這個國度為他天國的預表,並且讓大衞成為基督作為君王的預表;最終,神的國度因着基督的來臨,死而復活及昇天降臨在這個地上,並且一直和黑暗的魔鬼國度並存直等到基督再次降臨最終使得上帝的旨意運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這就是上帝國度的完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