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經山摩崖

鎖定
聖經山摩崖,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鎮西於村北約約4.5千米處山樑上,是金至元時期的文物遺存。 [2] 
金大定七年(1167年),陝西道士王重陽來到聖經山,創建了全真派,留下眾多道教遺蹟遺存。聖經山摩崖全真道教文物遺蹟主要分佈在聖經山以及聖經山南部的紫金峯兩座山峯上,現存的還有11處文物遺蹟。其中,“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聖經山”摩崖石刻、“洞天”刻石、“福地”刻石、混元殿、眾仙墳、朝陽洞7處遺蹟位於聖經山上,東華宮山門、東華洞、玉皇閣、“天門”刻石4處遺蹟位於紫金峯上。《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刻石,主面坐北朝南,整石東西橫陳,當地有稱“月牙石”;石面東西內抱呈弧形(月牙形),表面經打磨光滑後刻經,楷書陰刻《太上老子道德經》上下兩卷,約5700餘字,刻經書法為顏體特徵。聖經山摩崖,見證了道教全真派由發展到壯大的歷史再到衰落的歷史,為研究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元代的文化藝術史具有重大意義。 [2-4] 
2006年5月,聖經山摩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聖經山摩崖
地理位置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鎮西於村北約約4.5千米處山樑上
所處時代
金至元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834-4-02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聖經山摩崖歷史沿革

金大定七年(1167年),陝西道士王重陽來到聖經山,先後收“七真”(馬丹陽、丘處機、譚處端、王玉陽、郝大通、孫不二、劉處玄),立“五會”(先後在文登、登州、萊州金大定七年等地立“三教平等會”“三教七寶會”等教會),創建了全真派,留下眾多道教遺蹟遺存。 [4] 
元大德六年(1302年),李道元自雲州來到紫金峯,復建東華宮。 [4] 
元延祐七年(1320年)初夏五月十五日,《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刻石,由元代全真道士王志真與王道久、朱道明等人共同主持刻制。 [2] 
元至正三年(1343年),籌資建玉皇閣。 [4] 
“文革”時期,混元殿被炸燬。 [4] 
1991年,復原朝陽洞,擴建東華洞。 [4] 

聖經山摩崖文物特點

聖經山摩崖全真道教文物遺蹟主要分佈在聖經山以及聖經山南部的紫金峯兩座山峯上,現存的還有11處文物遺蹟。其中,“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聖經山”摩崖石刻、“洞天”刻石、“福地”刻石、混元殿、眾仙墳、朝陽洞7處遺蹟位於聖經山上,東華宮山門、東華洞、玉皇閣、“天門”刻石4處遺蹟位於紫金峯上。 [2]  [4] 

聖經山摩崖主要建築

聖經山遺蹟
朝陽洞 朝陽洞
朝陽洞,位於聖經山陽坡上。朝陽洞門寬0.8米,高1.7米,厚0.4米。進門後向兩側擴展,洞內呈半圓形,洞進深1.8米,高2.03米,洞底最寬處2.7米。洞內側有一長方形平台,長1.8米,高0.7米,上原有五尊雕像,後被毀,現存雕像是1991年復原的。洞頂刻有“於石匠”三字,推斷其可能為當時雕刻石像的匠人。朝陽洞左側為一壁龕。壁龕長0.5米,寬0.43米,深0.12米,在頂部中央有一半徑為5釐米的弧形突起。壁龕左側是方形供桌,其開鑿年代晚於朝陽洞。 [4] 
混元殿
混元殿(2張)
混元殿,位於聖經山陽面近山頂處,全為石築,古樸無華。此殿為道家弟子紀念王重陽祖師而建,又稱為“祖師廟”。混元殿由一主殿和兩側殿組成,主殿為元神殿,上刻“混元殿”。殿頂東、北、西、南四面分別刻有“天地日月”四字。右側殿上刻“玉太上宮三清之閣”,供奉道教“三清”;左側殿上刻“天地水府三官之殿”,供奉道教“三官”之尊神。原混元殿在“文革”時期被人用炸藥炸燬,現存混元殿經過修復,修復時使用的是原來的石塊。
眾仙墳 眾仙墳
眾仙墳,位於聖經山陽面山腰、“福地”石刻西約60米處,由5座石墓和1處石刻組成。眾仙墳又稱“五祖墳”。東側一座石墳上刻有“眾仙墳”三字,清晰可見,成為明顯地標。眾仙墳石墓有3座大墓和2座小墓。大墓位於較大的石台面上,基座高0.6米,由長石條砌成,逐層上收,平面略成正方形。基座之上為龕,有些龕壁上刻有文字“出生入死”“不自知覺”等道教名言,大多刻字已風化,餘少數可以辨認。 [3-4] 
紫金峯遺蹟
東華宮山門 東華宮山門
東華宮山門,位於紫金峯南山腳,為原聖經山進山入口,也是原三清殿入口,現由新建的三清觀包圍。山門由石門1處、石獅1對、龜趺1對和石斜坡道1條組成。石獅子和龜趺位於山門前兩側。斜坡道斜面長8.11米,寬9.3米,通高1.1米,兩側由石塊砌邊呈梯狀,中間為斜坡道。石門位於斜坡道之上,由4塊條石組成,高3.15米,由2根上下為正方形、中間為八角形的石柱支撐,石柱頂部有一寬為0.25米的石條穿柱而過,石條正面書“紫府洞天之門”,背面書“至大元年(1308年)戊申仲冬十方道眾打造”,石條之上有一長方形石條橫立於石柱上。總體建築面積近似方形,邊長10米左右,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
東華洞 東華洞
東華洞,位於紫金峯上,元大德六年(1302年),李道元自雲州來到紫金峯,復建東華宮,並在此鑿洞,因同屬東華宮系列,故名東華洞,又被稱為“紫府洞”。洞內主要供奉道門五祖石像。原五祖石像已遭破壞,現僅存3座石像,為後來新雕鑿。原東華洞進深3.35米,寬2.75米,高2.84米;現洞進深8.1米,寬7.5米,高約4米,保存狀況尚可。
玉皇閣 玉皇閣
玉皇閣,位於紫金峯陽坡,沿天門向上10米即可到達。閣中供奉漢白玉雕玉帝聖像,故稱“玉皇閣”。玉皇閣分基座和塔廟兩部分,基座共有6層,呈正方形,逐層上收,最下層長4.68米,由規整的長石條順砌而成。基座北中間有石梯,由此可登上廟宇。基座第二層原四角嵌有龍頭,現僅存南邊二角,南面正中有巨龜頭。塔廟共三層,逐層上收,每層正面開拱門,廟頂呈“山”字形。石廟均為石條和石塊砌成,通高6.2米,佔地面積約為25平方米。 [3-4] 

聖經山摩崖文物遺存

“聖經山”摩崖石刻
“聖經山”石刻老照片
“聖經山”石刻老照片(3張)
“聖經山”摩崖石刻位於聖經山山巔,石刻高約3米、長4.5米,陽面陰刻“聖經山”三個大字,字徑約50釐米,大字下陰刻小字200餘個,因風化剝蝕已模糊不清。 [2] 
“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
“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老照片
“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老照片(4張)
《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刻石,主面坐北朝南,整石東西橫陳,當地有稱“月牙石”;石面東西內抱呈弧形(月牙形),表面經打磨光滑後刻經,該石朝南的立面與地面水平之間並非90°垂直關係,而略呈俯身之勢,實測其主面角度約76.4°,即相對俯角約為13.6°。整個磨面沿巨石之形從南面向西北面自然延伸,測得各處俯角約10~20°不等。巨石正面高約5.5米,長約17米,磨面的總面積約93.5平方米。隨石面凹凸起伏,楷書陰刻《太上老子道德經》上下兩卷,約5700餘字,起始主標題“太上老子道德經”、中部“老子德經卷下”和經末“老子德經卷終”三處字徑約17釐米,正文部分字徑約10釐米,部分已風化漫漶不清,大部尚可辨識。刻經書法為顏體特徵。 [2] 
“洞天”石刻
“洞天”石刻 “洞天”石刻
“洞天”石刻位於聖經山陽坡近山頂處,刻在朝陽洞西南方一塊朝向西南、幾乎與地面垂直的大石塊上,刻字下有一狹窄的山道為行人上下山使用。“洞天”為楷書,字寬0.8米,高約1米,字跡蒼勁有力。
“福地”石刻
“福地”石刻 “福地”石刻
“福地”石刻位於聖經山近山頂、“洞天”石刻西約30米處,面積約2平方米。石刻前有一條通向峯頂的山道。石刻面向東南方,與“洞天”相對應,楷書,字跡蒼勁有力,單個字體寬1.4米,高1.2米。
“天門”石刻
“天門”石刻 “天門”石刻
“天門”石刻位於紫金峯南側、東華洞與玉皇閣之間,石刻總面積約30平方米。東華洞與玉皇閣之間是一面幾乎垂直的峭壁,為連接二者,在東華洞西側山體裂縫處開鑿了一條梯道,道路狹窄且陡峭,在階梯末端石塊上刻“天門”二字,楷書字體,字寬約1米,高1米。“天門”之稱源自道家,道家認為欲登天成仙必經此門。 [4] 

聖經山摩崖文物價值

聖經山摩崖,見證了道教全真派由發展到壯大的歷史再到衰落的歷史,為研究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元代的文化藝術史具有重大意義。 [2]  [4] 

聖經山摩崖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5月,聖經山摩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聖經山摩崖旅遊信息

聖經山摩崖地理位置

聖經山摩崖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鎮西於村北約約4.5千米處山樑上。 [2] 

聖經山摩崖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聖經山摩崖,路程約33.2千米,用時約4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