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瑪利亞修道院

鎖定
聖瑪利亞修道院位於意大利米蘭市的聖瑪利亞廣場上,教堂餐廳北面牆壁上有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畫作《最後的晚餐》。
中文名
聖瑪利亞修道院
屬    國
意大利
地    點
米蘭
所屬地區
歐洲

聖瑪利亞修道院基本信息

聖瑪利亞修道院 聖瑪利亞修道院
名稱: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教堂和修道院
所屬洲:歐洲
所屬國:意大利
地點:米蘭
類別:世界遺產
批准年號:1980年
歷史事件:
1463年索拉里兄弟開始建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1490年教堂完工。
1492年進行改建,半圓穹窿改為聖壇,並修建了大餐廳、迴廊等設施。
1495-1497年達·芬奇創作《最後的晚餐》。
1943年4月15日和16日米蘭遭受空襲,教堂被毀,但壁畫得以倖免。20世紀90年代壁畫搶救工作完成。
【遺產現狀】意大利倫巴底大區米蘭市聖瑪麗感恩廣場內。198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聖瑪利亞修道院歷史文化

聖瑪利亞修道院創作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
意大利,繪有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油畫的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文化遺產,198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修道院和教堂始建於1463年,15世紀末由布拉曼特重修,聖瑪麗亞修道院牧師住宅的北牆上有達·芬奇於1495年至1497年間創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這幅作品標誌着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繪有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油畫的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位於意大利倫巴底大區米蘭市聖瑪麗感恩廣場內。198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聖瑪麗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是米蘭建築師索拉里兄弟於1463年開始修建。後來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想在教堂安置自己和妻子之墓,準備擴建修道院。達芬奇被這個計劃所吸引,同期抵達米蘭還有另一位文藝復興大師和建築家布拉曼特,他們聯手使米蘭這座充滿中世紀傳統氣氛的城市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地一個典範。他們把教堂後部的半圓頂穹窿拆除,改建為一個高大的聖壇。另建有餐廳、聖器室和方形迴廊。而達芬奇則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牆繪製了油畫《最後的晚餐》。達芬奇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築羣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託達芬奇畫的。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這一題材在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上都難以把握。達芬奇主要在當時的繪畫透視技法中融入處於萌芽的巴羅克藝術一些因素,建立一種由上而下展開的穩定型構圖。他明顯地把主題人物表現出來---門徒聚在一起,光看手姿的多樣化:巴多羅邁雙手按桌,小雅各和安得列的手呈現懷疑,彼得轉身時手握餐刀,猶大緊攥的手中握住賞錢,約翰清白的手,耶穌攤開的手,多馬豎指發問,大雅各張開雙臂,像在進行辯解,非利捫心自問表白的手勢,馬太西門達太相互問詢,顯得無辜的手伸向基督,他們雖然姿勢各異,但是面向中央基督的神情具有均衡的動感,背景和遠景描繪色調比較暗淡,只有基督與門徒羣像明顯浮現在畫面上。
在畫的內容上達芬奇所表現的不是一般人所展示的慶祝逾越節場面,而是基督告訴門徒,那夜他們中有一個人將要出賣他(馬太福音26章22節)時大家的反應。在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之際,這幅畫顯露出各人內心深處的靈魂。每個人都在問"是我嗎?"他們的反應通過持續不斷的運動,向基督身上流去又從他身上流走,但總是集中回到他的身上。使徒自然形成3人1組共4夥人,在運動與反運動的漣漪中集聚在一起。以前描繪最後晚餐的畫,一般是把猶大單獨安排在和別的門徒對立餐桌的那一邊,他把猶大放在眾人之中,甚至靠近耶穌,以使主題更戲劇性:我身邊的人要賣我。這幅畫與其説是從肉體,不如説是從精神上孤立他,他是唯一在面部陰影籠罩的一人,而且他從基督面前強烈地向後退縮。《最後的晚餐》這幅畫有個特點是,所有人物都沒有聖光,強調的是現實生活,是普普通通的人。就連耶穌頭上都沒有聖光,達芬奇只用透視法,讓耶穌成為中心,用窗口之光取代聖光,並使猶大背光置身於黑暗中。可以説達芬奇透過這幅畫,發揮了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據以反叛前時代的主題"人生與人性"。哥特時期,也就是文藝復興初期,畫家們仍受中古繪畫觀念的影響,將耶穌與馬利亞描繪的只有其神性,而其人性特質包括痛苦、哀傷、驚懼等等,全淡化到難以察覺,甚至身體都輕飄飄,彷彿是個靈體。而文藝復興晚期,卻出現完全相反的狀況,將耶穌的人性特質凸顯,直到難以察覺他是神的兒子。

聖瑪利亞修道院藝術

《最後的晚餐》另一個絕妙的地方,在於基督背後的窗,在牆壁上創造了一個通向消失點的平衡框架,這個消失是在基督身後窗子上方的山花,但暈塗法緩和這種嚴格的平衡,而人物形象自然活動感又進一步緩解。同時由於在高處描繪打開的窗户,所以室內的氣氛自然偏重於上方,讓仰望觀賞的人不致有沉重的壓迫感。而且窗口透射進來的光線,正好強調出坐在窗户前面的基督的臉孔具有相當於後光的作用,這都是達芬奇針對餐廳空間所作的處理的技巧,這正是體現了人類創造力的傑作之一。《最後的晚餐》花費了達芬奇四年的心血,他開創了西方文藝復興的嶄新境界,併成為與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拉斐爾《雅典學院》並稱的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三大傑作之一。

聖瑪利亞修道院壁畫現狀

聖瑪利亞修道院 聖瑪利亞修道院
在1652年,僧侶為了擴大門洞,把畫中央人物的腳部都挖去了一塊。1796年,拿破崙一世軍隊侵佔米蘭,把食堂做了馬廄,士兵把壁畫中的人物頭部作為拋擲石塊比賽的目標。由於達芬奇選擇材料不當,畫面沒有打底就直接將顏料塗在乾燥的壁面上,所以在壁畫完成之前已經開始出現裂痕。之後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殘和現代空氣的污染,畫面已經損壞剝落,加上二次大戰以後因修復工作不力所留下的痕跡,壁畫《最後的晚餐》已經慘不忍睹。而這幅傑作仍保存20多幅臨摹本。其中最佳的一本奧喬納臨於1510年,與原作少有差異,現存於巴黎盧浮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這幅名畫,於20世紀90年代組織的搶救工作已經完成。
參考資料
  • 1.    佚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