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虎墩遺址

鎖定
老虎墩遺址,位於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委鄧家自然村老虎墩,屬於土墩的古文化類型,遺址面積5000餘平方米。 [1-2] 
2009年~201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和靖安縣博物館聯合對遺址進行三次發掘,揭示了老虎墩遺址從史前到明代中期的文化內涵。老虎墩遺址文化堆積較厚,大致可以劃分為8層,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商周時期、漢晉時期、明代中期等幾個時期的堆積。其中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面貌,是江西地區發現的新的地方文化類型。新石器遺存新穎獨特,延續時間長,演變序列清楚,年代相對清晰,填補了江西地區史前文化序列的空白,為江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樹立了年代學標尺。同時,老虎墩新石器遺存文化面貌多元,其發展過程中與周邊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聯繫,對研究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文明進程和區域文明模式具有重要價值。 [1]  [3-4] 
2019年10月16日,老虎墩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5] 
中文名
老虎墩遺址
外文名
Laohutun site
所處年代
新石器時代
地理位置
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委鄧家自然村東側
遺址面積
5000餘平方米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8-0056-1-056

老虎墩遺址歷史沿革

老虎墩遺址
老虎墩遺址(11張)
老虎墩遺址位於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委鄧家自然村東側水稻田中間,因墩形酷似卧虎而得名,遺址面積5000餘平方米。它高出四周稻田約3米,地處高湖——水口盆地的中心地帶,是一處土墩類型的古文化遺址。 [1]  [2] 
2007年,老虎墩遺址被發現。 [4] 
2009年,老虎墩遺址的發掘,共布5米×5米探方24個,發掘面積600平方米。發現了江西最早的史前祭祀台遺蹟,清理了與祭祀有關的墓葬63座。
2010年11月,老虎墩遺址新發現110多座新石器時代集中的二次墓葬。集中在遺址的中部朝北的位置。遺址所在的位置,在古時曾經是一個墓葬羣。
2010年12月,老虎墩遺址東北角一布方中發掘出一處用卵石鋪成的路段,根據這條路段被壓在新石器時期的小墓下方,加上同一發掘層所出土的文物情況,可以推斷這條短短4米的鵝卵石路屬於史前時期,這是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修建的道路,這是江西省史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第一條路,堪稱“江西第一路”。 [6] 
2009、2010年,老虎墩遺址在遺址西南部和中部布探方39個,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包括5座漢墓、112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53個灰坑、26個祭祀坑、9處房址和1條道路,出土大量遺物。 [1]  [2] 
2011年10月中旬,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會同廈門大學考古專業人員及靖安縣博物館,對靖安高湖老虎墩遺址進行第三次發掘。揭露面積300平方米。 [2]  [4]  [7] 

老虎墩遺址遺址特色

老虎墩遺址老虎墩遺址
老虎墩遺址老虎墩遺址(2張)
老虎墩遺址新石器時代分上、下層文化遺。由於下層文化發掘面積有限,發掘的情況看,下層的遺蹟有灰坑和房址。灰坑為不規則的橢圓形或條帶形;房址以紅燒土作為地面或牆體。用鵝卵石精心鋪成的道路是比較少見的遺蹟現象,表明周邊應有較重要的建築遺存。
新石器時代下層遺存東部最厚有50釐米,呈溝狀分佈,西部厚約30~40釐米,呈坡狀分佈。土質緊密,呈黑褐色。發現的一組由鵝卵石鋪成的道路遺蹟。道路南北走向,殘長4米,寬0.9米,呈直線狀分佈。在道路兩側還發現殘存的紅燒土建築遺蹟、石塊和方形柱洞。種種跡象判斷,這是一組重要的建築遺存。
新石器時代上層文化遺存有墓葬、房址和灰坑,以墓葬為主。墓葬多為東西向的豎穴土坑墓,隨葬品放置在墓底,用黑色灰土覆蓋,人骨僅見骨渣。有的墓葬有烤壁現象,多數東西方向。墓內填土可分為兩層,上層約10釐米,為較緻密的黃褐色及灰黑色土,下層厚約15釐米,為包含豐富碳屑和紅燒土粒的灰黑色土,土質較疏鬆。從墓葬的尺寸、大小分析,它們應是二次葬小型墓葬。發掘清理出一處大型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工土台,人工土台是用比較純淨的黃色黏土堆築而成,土質堅硬,顆粒緊密,基本不見包含物,明顯是一次性搬運形成,局部厚達80釐米,分佈面積達3000平方米左右,基本覆蓋整個遺址,尚不清楚土台的分佈範圍和形成原因,但是最有可能的是114餘座小墓是在土台的堆築過程中多次埋葬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台上尚未發現其他的建築遺存。因此,它們可能是土台上的功能建築。 [1]  [3] 
在老虎墩遺址在發掘區內清理東漢時期墓葬2座,所處地層打破新石器時代晚期地層。分別為合葬墓和獨葬墓。同時挖掘出一處大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宗教祭祀廣場。
合葬墓
合葬墓剖面圖 合葬墓剖面圖
合葬墓位於遺址西南部,該墓營建過程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堆積上直接挖建墓穴和棺穴,放置棺梓和隨葬品並撤入少許硃砂後再原土回填掩埋並封土。
墓葬形制與結構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合葬墓,由墓道、前室(前堂)、後室(後寢)三部分組成。墓向21°。墓道在墓室北端,坡度20°,平面不甚端正,上口略寬於下口。墓口邊線清晰,墓壁較直,墓底近平。墓室可分為前室與後室兩部分,前室有一個近腰形器物坑。根據殘存的少許棺梓木材、人骨、棺穴和棺釘分佈情況推斷,後室內為一槨雙棺合葬。隨葬器物主要分佈在前室中部的近腰形坑內,少量分佈在棺內。
獨葬墓
獨葬墓剖面圖 獨葬墓剖面圖
獨葬墓位於遺址西南部,合葬墓在西,獨葬墓在東,兩者相距約9米。該墓營建過程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堆積上直接挖建墓穴,放置棺木和隨葬品後再原土回填掩埋並封土。
墓葬形制與結構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墓向8°。墓道在墓室北端,坡度20°,上口略寬於下口。墓口邊線清晰,墓壁較直,墓底近平。根據殘存的枕棺木腐朽痕跡分佈情況推斷,墓室內為單棺獨葬。 [8] 
祭祀廣場
在發掘現場,考古人員清理出一處大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宗教祭祀廣場,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墓葬63座和紅燒土建築遺蹟。宗教祭祀廣場是用比較純淨的黃色粘土堆築而成,局部厚達80釐米。63座小墓就是在廣場祭祀過程中多次埋葬形成的,墓葬為土坑烤壁墓,長80~110釐米,寬約40釐米,深20~25釐米。在祭祀廣場的南部,發現一處大型的紅燒土建築遺蹟,建築大致成長方形分佈,每間長寬約5.7米,專家認為可能是祭祀廣場上的一處功能建築。 [9] 

老虎墩遺址文物遺存

老虎墩遺址綜述

老虎墩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較為豐富重要,可分為四期,其中第一、三、四期遺存均可明確為新的文化類型,第二期遺存與樊城堆文化、薛家崗文化鄭家坳類型關係密切。第一期,距今8000~7600年左右,遺蹟有少量房址、道路和灰坑,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器類有凹折沿釜、高領罐、雙耳罐、圈足盤等,見有少量彩陶。第二至四期,距今4600~3800年左右,為新石器晚期遺存,遺蹟以高台墓葬為主,見有少量有房子、灰坑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少量玉器。共計發掘出新石器晚期墓葬121座、漢晉墓葬8座、灰坑83個,祭祀坑32個,房址8處和道路1條。其中,新石器時期的紅陶異形鬹(gui)以及蛋殼黑陶觚尤為罕見。
周代建有少量房址、灰坑。
漢晉時期以墓葬為主,其中東漢墓葬規模較大,出土大量陶器,一些瓷器、銅器、鐵器和石器。老虎墩遺址漢代合葬墓隨葬器物主要分佈在前室中部的近腰形坑內,總計56件(組),包括陶器35件、青瓷器8件、銅器5件(組)、鐵器6件、石器2件。獨葬墓隨葬器物主要分佈在墓室東南角和北部,少量器物分佈在棺室內。
明代有少量灰坑和墓葬。 [4]  [6]  [8] 

老虎墩遺址石器

老虎墩遺址石器 老虎墩遺址石器
新石器下層文化遺存的石器大多僅經過簡單加工,缺少磨製。上層文化遺存出土石器主要以打製為主,磨製相對較少。 [1] 
石器多以礫石為原料,大部分是用從礫石上剝落的石片製作,保留部分天然石面,劈裂面未經仔細琢磨,僅刃部經簡單打製平整或稍加磨製而成,少數通體磨光。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針、石犁、石鐮、石鏃等。
石錛數量最多,礫石質地,通體磨光。長條形,平頂平背,單面弧刃,刃部寬於頂部。
石斧,礫石打製,寬大厚重。平頂,刃部形狀不規則,中部稍尖。
石刀,礫石質地,頂部有切割痕,通體均磨製。雙面刃,刃弧。石鑽,礫石磨製,長條形,下部略大,剖面為近圓形,雙面刃。
石鐮,用剝落的石片加工而成,刃部內凹,磨製出鋸齒多個。
石犁,系採用自然扁平礫石加工而成,用從一塊大礫石上剝落的石片磨成,犁尖斷,弧邊長三角形。底部平,背部微弧,兩側刃緣稍微磨製。 [1]  [9] 

老虎墩遺址陶器

新石器下層文化遺存的陶器以夾砂灰黑陶和夾砂紅陶為主,表面都施有一層紅色陶衣,器表裝飾簡單,多為素面,紋飾以繩紋和各種簡單的刻劃與戳印紋為主,也有少量彩陶,彩陶均白衣紅彩或褐彩,有細線網格狀紋飾,也見寬窄不一的帶狀紋飾;多見圈足器和圓底器,不見鼎等三足器,器形以寬沿釜、圈足盤、折沿盆與罐等為主。上層文化陶器主要為泥質灰陶、泥質紅陶、夾砂灰陶和黑皮磨光陶,還出土少量白陶。器物表面主要為素面磨光,少量裝飾籃紋、繩紋、弦紋,流行穿孔裝飾。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大量出土鼎足、壺圈足、罐口沿和籬袋足。陶器器壁較薄,種類單調,完整器少,陶釜數量最多,其它為陶盆,陶罐,陶圈足盤,異形器,陶壺等,不見鼎足類。
老虎墩遺址陶器
許多隨葬品壺的底部,均穿有一個圓形小孔,明顯是燒成之後人為所致,是供死者靈魂出竅的通道,因此可能與古代的靈魂觀念有關,這從另一側面顯示,墓葬內的骨渣應當是人類的而非動物。 [1]  [9] 
彩陶
蛋殼黑陶觚 蛋殼黑陶觚
老虎墩遺址出土的3片彩陶片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彩陶實際上是一種外來文化的產物,在當時,江西並不流行使用這種陶器。所以,發現的數量較少,沒有發掘過完整器物。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殘片,在江西省內都是很少。 [6] 
蛋殼黑陶觚
蛋殼黑陶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標誌性陶器。蛋殼黑陶觚是新石器時期用來飲酒的器具,“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其燒製工藝達到古代製陶的頂峯。即使在具有先進設備和成熟製陶技藝的今天,也無法完全複製4000多年前的蛋殼黑陶,它屬於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藝的典型代表。老虎墩遺址發掘出的蛋殼黑陶觚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7]  [10] 
紅陶異形鬹(gui)
在發掘區東部的長方形台形建築中,用於奠基作用的祭祀坑內,出土紅陶異形鬹(gui)兩件文物為江西省內首次見到。 [7] 

老虎墩遺址鵝卵石路

鵝卵石路 鵝卵石路
考古人員在遺址東北角一布方中發掘出一處用卵石鋪成的路段。此路長4米、寬0.9米,鋪設規整。經考古人員考證認定,這是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修建的道路,這也是江西省史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第一條路,堪稱“江西第一路”。 [6] 

老虎墩遺址歷史文化

2009年至2010年,老虎墩遺址兩次發掘共布方36個,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遺址的文化堆積較厚,一般達2米左右,局部超過3米。文化層大致可以劃分為8層,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商周時期、漢晉時期、明代中期等幾個時期的堆積。新石器時代暫定為下層文化和上層文化。
老虎墩遺址新石器時期上、下層文化遺存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面貌,是江西地區發現的新的地方文化類型。從下層文化陶器特徵看,表現出一種較早的形態,比江西本地已知的新石器時期一些較早的文化類型如拾年山文化一期,相對更加原始,因而時間上要略早;卻與四川大溪文化和湖南洞庭湖周圍的湯家崗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初步推斷其年代在距今6000多年前。 [1] 
新石器時代上層文化與屈家嶺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高圈足壺、垂腹壺等,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徵和鮮明的自身特點。使用火烤壁的二次葬習俗反映出史前時期流行於贛江流域的一種葬俗,與江西贛中贛西的新餘、樟樹一帶的習俗一致,甚至溯贛江而上,在嶺南的珠江流域也有較廣泛分佈,表明它們同屬於一個大的古文化圈,並具有一致的文化傳承性。雙肩石斧主要流行於江西省的贛西北地區,在其他地區比較少見。其石器製作技術又源於贛西北地區,是本地區文化新的現象。隨葬品基本不見鼎類器,與江西省史前時期的埋葬習俗迥異;初步推斷,上層文化遺存可能是江西省一支新的文化類型,其時代距今約5000~4500年左右。 [3] 

老虎墩遺址研究價值

2009年~201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和靖安縣博物館聯合對遺址進行三次發掘,揭示了遺址從史前到明代中期的豐富文化內涵。 [1]  [4] 
老虎墩遺址的文化堆積較厚,一般達2米左右,局部超過3米。文化層大致可以劃分為8層,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商周時期、漢晉時期、明代中期等幾個時期的堆積。新石器時代暫定為下層文化和上層文化。 [2-3] 
老虎墩遺址新石器時代上、下層文化遺存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從陶器製作特徵分析,兩者之間看不到明顯的傳承性,説明其年代序列存在一定缺環。下層文化的石器大多僅經過簡單加工,缺少磨製,説明在工具使用方面比較注重實用。上層文化遺存從陶器、石器的製作特點、裝飾風格以及陶器組合等多方面分析,上、下層文化之間存在年代方面的差異。
老虎墩遺址紅陶和彩陶文化填補了江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段空白,在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和時代編年上具有重要意義;發掘的人工土台和114座墓葬是江西省史前考古的又一次突破,距今約5000~4500年左右;一批特殊形制的陶器和石器,以及特殊的埋葬方式的清理,表明老虎墩遺址是一支新的考古學文化,為江西省史前文化及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提供了一份嶄新的資料。通過出土文物的初步瞭解,老虎墩遺址的年代也向前推了1000多年,最早的出土物已經到了6000年至7000年前。 [1]  [7]  [2] 
老虎墩新石器遺存新穎獨特,延續時間長,演變序列清楚,年代相對清晰,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江西地區史前文化序列的空白,為江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樹立了年代學標尺。同時,老虎墩新石器遺存文化面貌多元,其發展過程中與周邊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聯繫,對研究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文明進程和區域文明模式具有重要價值。此外,老虎墩周代遺存、東漢墓葬也具有較高的歷史、科研價值。 [4] 
2022年7月,廈門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葛威副教授團隊,揭示了江西省靖安老虎墩遺址的一批墓葬,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火葬墓。
廈門大學考古學者通過科技手段,發現我國在距今4800年-4400年的新石器時代已經存在火葬行為,比之前有文字記載的火葬葬俗至少提前了2000年。
這也是中國國內首次通過科技分析明確火葬墓的性質,此前僅有根據零星考古現象進行的推測。這一發現在線發表於2022年6月23日的《國際骨質考古雜誌》。廈大歷史系2018級考古學專業博士生鄢宇倩為論文第一作者,葛威為通訊作者。 [11] 

老虎墩遺址文物保護

2019年10月16日,老虎墩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5] 

老虎墩遺址旅遊信息

老虎墩遺址地址

老虎墩遺址位於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委鄧家自然村

老虎墩遺址交通

由靖安縣城出發,進入S222,行駛15公里即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