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傣仂文

鎖定
老傣仂文即“傣泐文”,是古代“勐泐”(漢譯“景隴國”)、“勐庸”(漢譯“蘭納國”)使用的文字;這種文字源於古印度的婆羅米字母;婆羅米字母的變體巴利文上座部佛教傳到東南亞諸國得到普及後,“勐庸”佛教僧侶根據傣語發音特點、以巴利文為基礎創制這種文字;後經佛教僧侶的傳播,這種文字在“勐庸”和“勐泐”廣為流傳。
今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曾是古代“勐泐”(景隴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西雙版納傣族仍在使用“傣泐文”(即“老傣仂文”)。
中文名
老傣仂文
文字來源
波羅米文
公元1180年,大理國境內的傣族首領詔真率軍南下、征服瀾滄江/湄公河中游地區各部族,修建王城“景隴”、組建聯盟國家“勐泐”(泐國);公元1262年,“勐泐”的附屬邦“勐庸”(庸地)向南擴張,修建王城“清萊”、另組聯盟國家“勐庸”(庸國);“勐庸”(庸國)開國君主芒萊是“勐泐”(泐國)開國君主詔真的外孫,兩國關係非常密切。
公元13世紀後期,“勐庸”與“勐泐”共同接受了南傳上座部佛教,記錄上座部佛教典籍的巴利文在“勐庸”與“勐泐”得到普及;後來,“勐庸”佛教僧侶根據當地傣語發音在巴利文的基礎上創制了一種文字,這種文字經佛教僧侶在“勐庸”與“勐泐”各地傳播,很多佛教僧侶還俗後,這種文字便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勐泐”傣族自稱“傣泐”,所以這種傣文就是“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稱“傣庸”,這種傣文便又是“傣庸文”;實際上,“傣泐文”和“傣庸文”為同一種文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境內能與境外互通的少數民族文字被列為改革對象,新政府派語言學專家傅懋績對中國境內流通的“傣泐文”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造,等於重新為傣族創制了一種外形酷似“傣泐文”的新文字,傅懋績創制的這種文字稱“新傣泐文”(也寫作“新傣仂文”),真正的“傣泐文”便被稱作“老傣泐文”(也寫作“老傣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