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羣體心理學

(心理學分支)

鎖定
羣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是以處於一定社會環境條件下的羣體心理現象及其規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羣體概念的界定、羣體分類、羣體規範、羣體凝聚力、從眾行為、羣體與其成員的相互作用、領導與權力等內容。 [1] 
中文名
羣體心理學
外文名
group psychology
性    質
心理學
含    義
結成羣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
發展歷史
對於羣體心理的研究,起源於19世紀後期的法國和德國。 [1] 
法國G.塔爾德的模仿理論被認為是最早的羣體心理研究。他認為,模仿是最根本的社會事實,是社會互動的關鍵,是一種羣體影響下的個體行為。
之後,古斯塔夫·勒龐於1895年出版《羣眾心理學》,對羣體心理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研究和闡述,這本書被認為是羣體心理研究史上的一步重要著作。 [2] 
德國心理學創始人馮特1900年發表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學》著作,對羣體心理學研究產生了重影響。
20世紀以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梅奧勒温庫利、G.H.米德等人都在羣體心理領域進行過研究,為它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特別是勒温的羣體氣氛實驗研究,開羣體心理實驗研究之先河。 [1]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P971-P972
  • 2.    孫欽浩;革命時代的羣體心理——讀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J];《理論觀察》;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