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獻修

鎖定
羅獻修(1857-1942) ,字斧月,廣東興寧龍田蓼塘村人。光緒十一年(1885)拔貢。光緒十四年(1888),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建廣雅書院,從兩廣選拔優秀學生,羅獻修以優異成績考入該院讀書,成為張之洞的入室弟子。羅獻修從事教育事業50餘年,曾任興寧縣立中學校長、京師大學堂經學教習、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個人作品主要有《螺莊詩抄》,共收進古近體詩2000多首。 [1] 
本    名
羅獻修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42年
籍    貫
廣東興寧

羅獻修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年(1894),羅獻修38歲,他被廉州太守劉齊潯聘為味經書院山長。翌年冬因父母年老,辭職回鄉,講學龍騰書屋,自號螺莊居士。他力求改變當時為了應試而讀書的習氣,重視研究經史,使興寧的學習風氣為之大變,也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學生羅幼山、王蔚奇、陳少嶽、何天炯、羅鴻詔等,後來都成為學界的精英或民主革命家。
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羅獻修遵父命再赴省城參加鄉試。抵達廣州時,正逢興寧“三點會”頭領潘亞星率眾起義,火燒教堂,圍攻興城。羅獻修立即到應元書院找到監院梁詩五,請求他向上級呈報軍情,速調駐長樂安流團防軍支援,結果解除了興城之圍。翌年,閩粵贛邊界兵患告急,他寫下條陳託弟子陳鴻初 (江西巡撫幕僚)上送江西巡撫柯逢時,建議三省會剿。柯分別諮請閩粵兩省當局同意,實施會剿,兵患解除。
光緒二十九年(1903),因中法戰爭後執掌廣西兵權十餘年的蘇元春積欠兵餉數百萬元,部下的桂軍、黑旗軍多被裁汰,成為遊勇。這些失業的下級官兵為了生存,與匪盜合流,劫掠羣眾,滋擾地方。兩廣總督岑春煊率兵進剿,幾次無功而返。清政府命令江西巡撫柯逢時調兵廣西。此時,柯巡撫想到了部下陳鴻初,要他去請羅獻修到廣西,共商剿寇方略。羅回到興寧招募鄉勇200人到桂林,被委任管帶前營,他率兵先後到柳州等地駐兵守護,軍紀嚴明,得到百姓擁戴。這年11月,他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與軍中的五弟一同回鄉奔喪。治喪時,丘逢甲為他的父親作誄文和輓聯。
羅獻修回鄉後,講學見龍書屋。1904年春,他的門人蕭惠長、羅幼山、王蔚奇、陳少嶽等創辦興民學堂,聘請丘逢甲為監督(校長)。翌年,清政府下詔廢科舉辦新學,羅獻修倡辦龍田小學和大坪通時小學。1908 年,興寧官立公學開辦,任先生為監督。他自編講義,著有《修身學》和《興寧鄉土志》。
宣統二年(1910),他以拔貢的身份參加朝廷特試,被選為七品小京官,分到郵政部路政司任職。不久,被京師大學堂校長劉延琛聘為三禮教授。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創辦於1898年,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全國最高學府,名師薈萃。他在這裏如魚得水,發揮自如,自編教材,貫穿古今,深受學生好評,學校特命他改定《京師大學堂大學教授章規》。辛亥革命後,興寧光復,他回到家鄉擔任縣立中學首任校長,在任6年。1917年,任興寧坪塘神學院漢學講座。直至61歲退休。
羅獻修晚年仍到各地講學,75歲時,受中山大學校長許崇清聘請,擔任該校文學院教授。1932年,羅獻修76歲高齡,廣東通志館建立,他和朱希祖、古直、陳洵等14人被聘為廣東通志委員會委員。他兼任通志館編纂。1934年,先生因年老體衰,辭去中大教職,回鄉頤養天年。羅獻修終身奉獻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被譽為教壇耆宿。但他始終不忘恩師張之洞。 [1] 

羅獻修個人作品

羅獻修寫的詩,蒼勁拔俗,自成一家。他的《螺莊詩抄》,共收進古近體詩2000多首。七律《神光山重九登高》,把神光山的景物描寫得十分開拓凝練,羅孟郊的故事、墨池寺和牧原塔的古蹟、重陽節兒童放風箏的景象,還有山景、城廓,全都活畫出來了:見説神光吐昔年,攜遊酒熟菊花天。山川佳氣千章木,城廓人家萬點煙。晚報雞靈池灑翰,垢離蟬蛤塔留仙。兒童也有凌雲氣,絕頂峯頭放紙鳶。
1934年,廣州海珠大橋落成第二年,在中山大學任教的羅獻修寫了一首一百多句的七言古詩,名為《海珠鐵橋歌》,被人稱之為“海珠橋第一詩”。該詩原載於廣州《新大聲雜誌》1934年第一卷第三期。全詩1000多字,遠自“天傾地缺”,上下數千年,引經據典,講述的是廣州故事。從傳説中的仙女乘坐烏鵲昇天,到周穆王以黿鼉渡江,自古以來廣州因珠江而南北相望,交通不便,但廣州又是東西文化交匯的商貿大都會,所以亟須有一座“塹限北南競飛渡,康莊坦蕩無偏頗”的大橋來交通兩岸。詩裏還詳細講述了海珠橋建設過程以及開通時“落成禮盛集耆老,百年首領鬚眉皤”的細節,最後詩人説他過去知道蘭州黃河鐵橋為中國第一,如今他對着海珠橋慷慨高歌,驚歎它的宏偉壯觀。 [1] 

羅獻修軼事典故

光緒十四年(1888),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建廣雅書院,從兩廣選拔優秀學生,羅獻修以優異成績考入該院讀書。與羅獻修同時考取廣雅書院的學生共200多人,分居東西兩齋,品學兼優的羅獻修被選為齋長。書院山長(院長)梁鼎芬對羅獻修十分器重,將他的名字改為孝博。原來他研究的是毛詩,後來梁山長建議他改攻“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他每次作文,張之洞都要親自評閲,圈點硃批,稱讚其精審。張之洞每次到書院視察,召集學生訓示,常把羅獻修叫到前面來坐,看作是得意門生。有一次課餘,梁鼎芬山長與羅獻修談話,問起興寧的風俗,羅獻修回答“樸實無華”。梁山長教誨説:“世無不亂,無不大亂,一縣樸實,則存一縣,一鄉一家樸實,則存鄉家,願守之以避亂可也。”
經廣雅書院四年的攻讀,羅獻修學業精進,聲名大噪。他的主要著作有《三禮講義》《尚書大義述》《周禮學》等,是他在大學講學的教材,他也成為廣東的經學名家。1909年,張之洞去世時,羅獻修為其寫了一副輓聯:
上聯是:勸學墮儀徵太傅,更有大焉,洵嶺嶠百世之師,顏歡寒士,長留廣廈千間,惟慚後樂先憂,佛時諄勖為文正;
下聯是:易名媲湘陰爵侯,夫何疑者,概中外兩師相見,威震遠人,獨數諒山一役,全仗紆籌決策,將略知非短武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