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漢牀

(古老卧具款式)

鎖定
羅漢牀是中國古老的傢俱,屬於傳統卧具之一。彌勒榻一般體形較大,又有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類型。有束腰且牙條中部較寬,曲線弧度較大的,俗稱“羅漢肚皮”,故又稱“羅漢牀”。羅漢牀因其實用一直是備受歡迎的。
中文名
羅漢牀
別    名
羅漢榻
特    點
體形較大
類    型
無束腰和有束腰
俗    稱
羅漢肚皮
用    途
小睡
相關文獻
韓熙載夜宴圖
屬    性
中國傳統傢俱

目錄

羅漢牀發展歷史

民國小葉紫檀羅漢牀 民國小葉紫檀羅漢牀
中國古代傢俱中卧具形式有四種,即榻、羅漢牀、架子牀拔步牀。後兩種只作為卧具,供睡眠之用;而前兩種除睡眠外,還兼有坐之功能。中國古人睡覺有大睡和小睡兩種,大睡就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指午休等小憩,榻和羅漢牀用於小睡,可以用來待客,而架子牀和拔步牀用於大睡,不能用來待客。
自唐至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以來,通覽歷朝歷代的繪畫作品,頻頻可以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牀為中心待客的場面。明代以降,特別是在清代,這種禮儀已成定式。因此羅漢牀由樸素向華麗發展,逐步強調自身的裝飾,三屏風式羅漢牀即為一例。此應酬原為美國的中國古典傢俱博物館所藏,三屏風式,攢框裝入七塊黑白大理石,正面圍子略高一些,此牀清式特點已明顯,但仍保留了明式的基本特徵。譬如圍子,正面圍子雖裝入三塊大理石,可仍採用通長平式,有別於清式中間高兩頭矮的裝飾風格,而且正面圍子僅略高於兩側的圍子,這在明式羅漢術中很普遍。而清式羅漢牀,往往正面呈現山家形圍子,兩側也常用台階形式,形成一定落差。這要求正面圍,尤其中間一塊要高,才能使圍子幾經落差不至於太矮。清代羅漢牀,五屏風式、七屏風式漸多,甚至九屏風式也有出現,這就迫使正面圍子加高,高到令人難堪的局面。按這種思路,羅漢牀圍子越矮,年代就越古。 [1] 
羅漢牀名稱尚無令人信服的解釋,推測與明代所稱彌勒榻有關。彌勒榻是大型坐具,短不能卧;而羅漢牀也是坐的功能大於卧的功能。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習俗是席地坐,雖宋以後演變為垂足坐,但盤腿打坐的習慣一直保留着。彌勒榻,羅漢牀都是為適應國人舊俗而保留的傢俱品種。另一説“羅漢牀”,是原來漢榻的演變。“羅漢牀”是明清宮廷“寶座”的前身,小的稱為榻,如現代的“沙發”。

羅漢牀區分

明清時期羅漢牀的製做有許多區別,首先用大理石做圍子是明代傢俱中不曾見的,其次是圍子裝石形式也與清代施工手法大異其趣。清代工匠往往先用芯板夾住大理石,再裝入框架中,而明式做工往往直接裝石裝入框架,有時由於石板不平,框架打槽也隨形彎曲,凡此類施工手法,年代一般較早。
羅漢牀腿彎曲度大,兜轉力,俗稱“香蔗腿”。從牀腿亦可區分出明做還是清做。清式鼓腿彭牙與明式的大挖缺做工,區別完全在於對羅漢牀腿的理解,是有力而含蓄,還是有力而誇張?總體上,明式羅漢牀挖缺腿足,給人有力度但十分含蓄,清式羅漢牀的類似腿足,在力度上多了活潑,顯得誇張了一些。 [2] 

羅漢牀選購

消費者在購買羅漢牀的時候一定讓要商家出示“兩書、一卡、一證”,分別指:木材鑑定證書、產品説明書、質量明示卡以及產品合格證。能夠全部出示這些證件的紅木傢俱可信度比較高。尤其要看木材鑑定證書,通過證書可以明確羅漢牀的真實用材,以免買到劣質木材的傢俱。
另外,選購羅漢牀的時候有一個小技巧可以幫您檢查羅漢牀工藝水平,就是檢查羅漢牀的組件,看各部件之間是否結合的緊密牢固平滑。尤其是桌面的線腳,這些細節最能反映出工藝是否到位。其次還可以聞一下味道,如果太刺鼻,可能油漆不好。也可以用手輕輕的撫摸一下羅漢牀的表面看是否平整光滑,有沒有毛刺。一些劣質的羅漢牀常常在細節之處做不到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