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布紅麻

鎖定
羅布紅麻是生長在鹽鹼、沙荒地區的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纖維用於紡織、造紙。羅布紅麻因為稀少珍貴,其比例僅佔羅布麻家族中5%,被稱為“麻中極品”。在我國主產於東北、華北、西北和黃河流域 [1]  。現已有引種栽培馴化。
中文名
羅布紅麻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菊亞綱
龍膽目
夾竹桃科
羅布麻屬
羅布紅麻
分佈區域
河南、河北、江蘇、山東、遼寧等地

羅布紅麻別名

羅布紅麻在陝西關中地區叫做“野茶”;在山東稱為“茶棵子”;河北、陝西及京津地區叫“茶葉花”;皖北、山西大同等地也叫“茶葉花”;在江蘇鹽城沿海一帶叫“野茶葉”,“野葉茶”;徐州一帶也叫“茶棵子”。這説明我國羅布麻產區人民歷來有以它作茶飲用的習俗。我國較早的植物學文獻中也將羅布紅麻稱作為“茶葉花”,據稱也是依京、津地區以該植物葉子作茶飲而得名 [2] 
其他別名還有:野麻(新疆、青海、甘肅);澤漆麻、女兒茶(江蘇);奶流(山西);紅麻、紅花草(陝西);吉吉麻(江蘇);羊肚拉角(陝北);牛茶(吉林);野務其幹(新疆維語);披針葉茶葉花等。

羅布紅麻分類

羅布紅麻有2個品種:羅布紅麻(Apocynum cannabinum Linn)和羅布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 (Hook. f.) Woods),羅布紅麻是由中國羅布麻領域的專家劉起棠先生2005年提出並在該領域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羅布紅麻因為稀少而變得異常珍貴,其比例僅佔羅布麻家族中的5%,被稱為“麻中極品” [3] 

羅布紅麻形態特徵

直立半灌木,高1.5-3米,一般高約2米,最高可達4米,具乳汁;枝條對生或互生,圓筒形,光滑無毛,紫紅色或淡紅色。葉對生,僅在分枝處為近對生,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卵圓狀長圓形,長1-5釐米,寬0.5-1.5釐米(最大的達8×2.2釐米),頂端急尖至鈍,具短尖頭,基部急尖至鈍,葉緣具細牙齒,兩面無毛;葉脈纖細,在葉背微凸或扁平,在葉面不明顯,側脈每邊10-15條,在葉緣前網結;葉柄長3-6毫米;葉柄間具腺體,老時脱落。
圓錐狀聚傘花序一枝多歧,通常頂生,有時腋生,花梗長約4毫米,被短柔毛;苞片膜質,披針形,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小苞片長1-5毫米,寬0.5毫米;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圓狀披針形,兩面被短柔毛,邊緣膜質,長約1.5毫米,寬約0.6毫米;花冠圓筒狀鐘形,紫紅色或粉紅色,兩面密被顆粒狀突起,花冠筒長6-8毫米,直徑2-3毫米,花冠裂片基部向右覆蓋,裂片卵圓狀長圓形,稀寬三角形,頂端鈍或渾圓,與花冠筒幾乎等長,長3-4毫米,寬1.5-2.5毫米,每裂片內外均具3條明顯紫紅色的脈紋;雄蕊着生在花冠筒基部,與副花冠裂片互生,長2-3毫米;花葯箭頭狀,頂端漸尖,隱藏在花喉內,背部隆起,腹部粘生在柱頭基部,基部具耳,耳通常平行,有時緊接或輳合,花絲短,密被白茸毛;雌蕊長2-2.5毫米,花柱短,上部膨大,下部縮小,柱頭基部盤狀,頂端鈍,2裂;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所組成,被白色茸毛,每心皮有胚珠多數,着生在子房的腹縫線側膜胎座上;花盤環狀,肉質,頂端不規則5裂,基部合生,環繞子房,着生在花托上。
蓇葖2,平行或叉生,下垂,箸狀圓筒形,長8-20釐米,直徑2-3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鈍,外果皮棕色,無毛,有紙縱紋;種子多數,卵圓狀長圓形,黃褐色,長2-3毫米,直徑0.5-0.7毫米,頂端有一簇白色絹質的種毛;種毛長1.5-2.5釐米;子葉長卵圓形,與胚根近等長,長約1.3毫米:胚根在上。花期4-9月(盛開期6-7月),果期7-12月(成熟期9-10月)。

羅布紅麻生長環境

主要野生在鹽鹼荒地和沙漠邊緣及河流兩岸、沖積平原、河泊周圍及戈壁荒灘上。現已有引種栽培馴化。模式標本採自歐洲的亞得里亞海邊。

羅布紅麻分佈範圍

羅布紅麻現廣佈於歐洲及亞洲温帶地區。我國主要分佈在新疆、甘肅、青海、內蒙、陝西、寧夏、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遼寧、吉林等省、區 [2]  。主要生長在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流域。
羅布紅麻 羅布紅麻

羅布紅麻價值

羅布麻是一種稀有的野生植物,羅布麻莖皮也是一種良好的纖維原料,纖維細而長,可謂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新的天然紡織原料,因此被譽為“野生纖維之王”。用羅布麻纖維精加工紡織而成的服裝具有透氣性好、吸濕性強、柔軟、抑菌、冬暖夏涼等特點。另外,穿着大方、新穎、瀟灑,且易洗滌、燙熨。民間使用羅布麻歷史久遠 [3] 
我國陝西、蘇北、山東、河北、遼寧等地羣眾常用羅布紅麻葉蒸制葉飲用的歷史久遠。20世紀30-40年代的戰亂期間,由於茶葉貨源較緊,在濟南、天津、西安等地的茶商將羅布紅麻葉製成“茶葉”摻人南方茶葉中充作茶葉出售,以補給不足,這雖為摻假行為,但也説明它在民間是可以代茶的飲品了。據考當時羣眾主要採取4-5月間的羅布紅麻嫩葉,加工後極似細茶 [2] 
參考資料
  • 1.    蔣力生,葉明花主編,中國藥茶大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8,第303頁
  • 2.    夏冰,陳重明,郭忠仁主編,民族植物學和藥用植物,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465頁
  • 3.    馬金勇編著,植物王國 令人驚歎的植物世界,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06,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