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繩愆糾謬

鎖定
繩愆糾謬(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是一則成語,成語最早出自於《書·冏命》。 [1] 
“繩愆糾謬”指舉發錯誤,糾正過失;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繩愆糾謬
拼    音
shéng qiān jiū miù
注音字母
ㄕㄥˊ ㄑㄧㄢ ㄐㄧㄡ ㄇㄧㄨˋ
成語出處
《書·冏命》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繩愆糾謬成語出處

《書·冏命》:“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1] 

繩愆糾謬成語故事

義興有個年輕人名叫周處,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 義興的百姓把他和河中的蛟龍、山上的白額虎一起稱為“三害”。有人勸説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後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裏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游了幾十裏遠,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鬥。 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齊放鞭炮對此表示慶賀。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説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於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雲兩位有修養的名人。 [3] 
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雲,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説:“我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了,怕終於沒有什麼成就。”陸雲説:“古人珍視道義,認為‘ 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説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後,下決心改過自新,報名參軍,守衞邊疆,身歷數十仗,立下了赫赫戰功,最終以身殉國,得到了歷史的公正評價。 [3] 

繩愆糾謬成語寓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在工作生活中難免會犯錯誤。犯錯誤不可怕,犯了錯誤不改正才可怕。很重要的一點,人們犯錯誤後能不能認識到錯誤、敢不敢承認錯誤。有的人犯了錯誤後,顧及自己的“面子”,怕損壞自己的威信,往往文過飾非,不惜用另一個錯誤掩蓋已經犯下的錯誤。到頭來,錯誤越犯越多,無法收場。某種意義上説,善於發現錯誤、敢於承認錯誤、勇於糾正錯誤,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3] 

繩愆糾謬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繩愆糾謬”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指糾正過失,含褒義。 [1] 
  • 運用示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啓》:“昔周之太僕,繩愆糾謬;秦之御史,職主文法。” [1] 
唐·柳宗元《謝李中丞安撫崔簡戚屬啓》:“繩愆糾繆,列羣肅澄清之風。” [2]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二年》:“上曰:‘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謬,魏徵之功也。” [3]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四十一出:“繩愆糾謬,臣道為先;罰罪賞功,乾綱不替。” [1] 
參考資料
  • 1.    繩愆糾謬  .漢典
  • 2.    程志強編著. 中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3.09:44
  • 3.    中共揚州市紀委編著. 讀廉經典 廉政成語[M].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2013.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