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總門裏

鎖定
總門裏清代建築羣,位於江西省東鄉區黎圩鎮王安石(荊公)故里上池村,坐落在明珠峯和東嶺山腳下,相傳是王安石二十三代後裔王來起所建。他在湖北老河口開辦冶煉業致富後,從湖北運回18車金銀珠寶,(1864-1869年)於清同治八年建成。太平天國運動正是1864年失敗結束,太平天國運動對江西造成的破壞是空前的.可以説“總門裏”見證了江西的興衰。這裏傳承了王安石家族千年來的家風家訓。總門裏有江南榮國府之稱。 [1] 
中文名
總門裏
建造時間
1864年

總門裏羣山環抱

“總門裏”環抱在“明珠峯”與“東嶺山”之間。
羣山環抱 羣山環抱
明珠峯:王安石少年時期在明珠峯半山書院讀書。
東嶺山:宋皇佑二年(1050年),王安石在鄞縣期滿,回故里臨川上池村探親,並帶回了鄞縣特有的堇茶樹苗,王安石和堂弟王安中還有金溪好友周彥弼三人一起把堇茶苗種在“東嶺山”上,王安石為此作有詩《東嶺茶飴》一首“見説周原土壤宜,堇茶甘美味如宜。分根遠植臨川日,採摘應須壓露葵”。 也正是這次回上池老家途經杭州, 寫下《登飛來峯》一詩。

總門裏上池之水

總門裏藏有一口潤澤萬物而隱於世的千年古井,曲徑通幽處,古井草木深. 泉水發源於明珠峯,
為上池之水源。此井為王安石曾祖父王明(字克明)所建,
上池之水 上池之水
名曰“上池之水”,亦引《史記·扁鵲傳》“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水清冽甘甜,全村一半人飲用此井水,最為神奇的是千年來無論多幹旱古井從未乾枯過 。

總門裏七星伴月

總門裏建築羣共七棟圍成一個總門, 圍牆高4米多,建築羣風格為 “七星伴月” 。現存五棟保存下來。
總門裏 總門裏
或許正是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太平天國運動),總門裏設有暗道和暗室,每棟房子有通暗道直達後山明珠峯,以達到防禦土匪、排水的作用. 還建有僱工房、倉庫、馬房、紅屋(靈柩房)、弄巷、天井、水井、花園、池塘等,地面用上萬條麻石全覆蓋鋪路。

總門裏自新齋

總門裏 總門裏
總門裏建築羣東側有一棟佈置較暗的房屋,名為“自新齋”,王安石家族有人犯了族規,
就會被關到自新齋裏面去思過。此外,自新齋門樓是斜建的,門框條石也是斜面的,門的斜對面是正門,寓意關在屋內的人要改過自新,不走歪門邪道,門楣上雕刻有鯉魚跳龍門。中華民族自古重視家風,流傳下無數古語家訓,世代傳承,如今這裏已成為少年學子的品德教育基地。

總門裏一府六縣

一府六縣古宅是總門裏最大的看點,古宅外表樸實,內在設計精巧。
整棟建築包括1個正廳,5個縣廳,1個花廳,都配有天井通風采光,
一府六縣
一府六縣(4張)
自成單元,既相隔又相通,子孫分户不分家,各户又均有自己的出入門户,可以“晴不見日,雨不濕鞋”,古宅有五座大門,均為石門框。中間為正大門,兩邊各邊門,象徵“五福臨門”,古宅更傳承了王安石家族的“聚族而居”的理念和儒家長幼有序,“先有族姓,後有門户、地望”的觀念。

總門裏三重門

在總門裏東邊有一棟稱為“三重門”的古宅。古宅並排三棟,每棟三堂,共九堂,三棟都相連相通,
還有六個天井,規模宏大。因為格局像九宮格,又叫“九宮格”古宅。
“三重門”亦引《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三重門/九宮格 三重門/九宮格
古代治理國家有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即議禮、制度、考文。議禮,
一個國家不可能無禮儀;制度,管理一個國家,上上下下的關係不可能沒有規章制度可循;考文,一個社會更不可能沒有文化。因此禮儀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這三者是上古時期治理國家的三件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該建築傳承了中華最古老的文化。

總門裏珠樹齊名

珠樹齊名是總門裏以王氏堂號命名的一所書院.
“珠樹齊名”這裏有一語雙關之意。“珠樹”代表王勃三兄弟很有才華。
第一:這裏的屋主跟王勃一樣同為王姓(齊名)。
第二:祖上出了王安石這與王勃一樣有才華有名望(齊名),亦勉勵後人刻苦讀書。

總門裏雙龍出水

雙龍出水
雙龍出水(6張)
由三重門古宅和一府六縣古宅兩棟建築相似且規模宏大並稱為“雙龍出水”

總門裏爵祿封侯

爵祿封侯古宅位於總門裏右側,因匾額上雕刻有鵲、鹿、蜂、猴而得名.還雕有五福伴壽和植物等。

總門裏建築價值

1,建築選址價值。總門裏背靠明珠峯和東嶺山。 相傳當年王安石曾祖父王明去金溪縣趕會(上池村有條千年古驛道,通往金溪縣。撫州一帶的廟會很多) 回來路過明珠峯山腳下天色已晚。便在明珠峯廟裏借宿(廟現剩遺址)夜見山下不遠處池塘裏有閃閃發光的蘭色之光升起猶如蓮花一般。 第二天一早,他爬上明珠峯頂,觀看此地風光。但見自北而南,彎彎曲曲、的山形好象青龍游來。南面有座形如飛鳳展翅的白石峯,王明心想:青龍游來,飛鳳迎龍展開雙翅,龍鳳相配,必蔭育一方風水,日後此地必有貴人出現。他還想起民間中諺語:“夜現蓮花是寶地”。不禁暗暗地拿定主意:我不如把家遷來此地定居,將來也好圖個子孫繁衍,出人頭地。果不其然後來王安石家族一門八進士。
2.建築形制價值。總門裏地面皆由青石板鋪路,青磚灰瓦建造,屋內木雕精細不同,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形象生動,精緻細膩。各具風貌。一堵高大的圍牆將“總門裏”7棟大房子組成的建築羣與外界隔離開來。七棟大房子裏每棟皆有花圃、養魚池、馬廄、側房、偏耳門、迴廊、正堂供奉位、前院影壁、柴房、書房、長工房,形成一個具有官宦特徵風貌的住宅樣式,為研究民間古建築羣提供了寶貴的樣本,那些用來做房屋柱頭的巨型原木,據考證,都屬於邊遠的雲南貴州那邊的原始楠木.
總門裏 總門裏
3.建築文化價值。歷經上百多年的風雨,如今總門裏建築羣大體保持原貌,更顯古樸厚重。每個人對總門裏古建築都有自己的感悟,濃濃的鄉愁味。古蹟的留存,僅僅從建築物的角度去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它不僅是鄉土文化的載體、也是優秀家訓家風等精神文明的載體。這裏是王安石家族後人生活的聚集地,是研究荊公文化的重要載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