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網絡中心戰理論

鎖定
主張軍隊利用計算機網絡,將戰場上各種分散配置的偵察探測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精確火力打擊系統集合成為一個統一高效的作戰體系,實現各作戰單元和各作戰職能系統一體化、各級作戰部隊和人員共享戰場態勢信息,把戰場信息優勢轉化為作戰行動優勢的軍事理論。
中文名
網絡中心戰理論
外文名
network centric warfare,theory of
所屬學科
軍事
提出者
J.約翰遜
所屬分支
軍事思想
1997年4月,美海軍作戰部長J.約翰遜上將首創“網絡中心戰”概念。1998年1月,美海軍戰爭學院院長A.K.塞布羅斯基在《美國海軍學會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網絡中心戰:起源與未來》的論文,詳細論述了“網絡中心戰”的本質與內涵,闡明瞭信息優勢與競爭優勢的相互關係,在美國軍界引起較大反響。1999年6月,美國軍事理論家D.艾伯茨、J.加斯特卡和F.斯坦合著的《網絡中心戰:發展和利用信息優勢》一書出版發行,引起美國防部高度重視,迅速組織專門班子對該書內容及其他有關“網絡中心戰”的著述進行研究,得出了“網絡中心戰是信息時代的戰爭形態”的結論。經過2年的探索和討論,美國防部決定,將海軍首先貫徹執行的網絡中心戰理論作為全軍“軍事轉型”的指導理論,並於2001年7月向國會提交了《網絡中心戰》報告,全面闡述了“網絡中心戰”的內涵、目的與意義以及實現“網絡中心戰”的條件、途徑措施等。2004年1月,美國國防部軍隊轉型辦公室頒發《網絡中心戰:創造決定性作戰優勢》和《網絡中心戰實施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把“網絡中心戰構想”變成現實的方法和手段、步驟與途徑,提出了以進行“網絡中心戰”能力建設統攬軍事轉型的長遠規劃。
美軍網絡中心戰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網絡中心戰”發生的三個領域是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物理域是真實存在的有形領域,是各種作戰平台和連接各種作戰平台的通信網絡客觀存在的領域,包括陸地、海洋、空中和太空。在物理域,軍隊的各構成部分要實現無縫隙網絡化連接,網絡化部隊能有效地實施打擊、機動和防護等作戰行動,作戰一體化程度高。信息域是一個無形的作戰空間,是創造、採集、處理、傳輸、共享信息的領域,是作戰人員進行信息交流、傳送指揮信息、目標信息和指揮官作戰意圖的領域。信息域的信息,既可能反映真實情況,也可能反映虛假情況,需要認真鑑別與篩選。信息域有易受攻擊性,需要嚴加防護。在這一領域,爭奪制信息權的鬥爭異常激烈,作戰部隊不僅要有很強的信息採集、訪問、共享和防護能力,而且能在關鍵時段奪取對敵信息優勢。認知域是指作戰人員的意識、思想、心理等領域,既包括知覺、感知、理解、信仰、價值觀及據此作出的決策,也涉及軍事領導才能、部隊士氣與凝聚力、訓練水平與作戰經驗、態勢感知能力和公眾輿論等。在認知域,各部隊能產生和共享高質量的態勢感知信息,部屬能實時瞭解指揮官的作戰意圖,部隊具有自我同步作戰能力,作戰效能、效益高。
軍隊網絡化是實施“網絡中心戰”的物質基礎。“網絡中心戰”的關鍵要素有:①“信息結構”,亦即使各種傳感器實現一體化聯網的體系框架,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完備的戰略級、戰役級、戰術級三個級別的、互聯互通的陸基、海基、空基、天基信息系統,而遂行的主要職能是信息採集、數據融合和信息管理。②“作戰空間感知”,“信息結構”的建立使各級各類部隊能同時實時瞭解戰場態勢的變化情況,使任務、行動、地形變得“透明”,從而大大提高作戰部隊和軍事人員的作戰空間感知與信息共享能力。③“實時協調行動”,有了共同的作戰空間感知能力,不僅能使指揮員採取適應性很強的指揮控制方式,加快作戰進程,使己方的作戰行動總比敵方快半拍到一拍,使己方總處於主動、敵方總陷於被動,而且可使下屬部隊和作戰人員主動執行作戰命令,自覺採取作戰行動,真正使部隊成為“實時進行自我協調行動的部隊”。④“最終效果”,建立“信息結構”、實現“作戰空間感知”、達成“實時協調行動”,導致的最後結果是作戰節奏加快、反應能力增強、作戰風險降低、作戰代價(主要指傷亡)減少,作戰效能提高。
與機械化戰爭的“平台中心戰”相比,“網絡中心戰”的作戰特點主要體現在:①作戰指導的思維模式發生根本變化。與工業時代平台對平台的大規模集團消耗作戰不同,“網絡中心戰”是功能體系內部一種靈活反應的集約式精確作戰,它集中效能而不是集中兵力,以戰術性動作追求戰略性效果,大大壓縮戰爭層次,迅速改變初始條件,以互相支持和互相補充的系統集成的功能,癱瘓敵人作戰力量和抵抗意志的重心,迅速達成基於效果的戰爭目標。②聯合作戰的質量和水平大大提高。聯合作戰的範圍大大擴展,從傳統的陸、海、空三維聯合,發展為陸上、海上、空中、太空、信息和認知領域的多維聯合;聯合的質量和程度大大改觀,從傳統的諸軍種、兵種協調作戰,發展為基本戰術單元的一體化聯合;聯合作戰的協同方式發生根本變化,從過去以空間管理為基礎的嚴格完善的作戰計劃,發展為根據戰場態勢感知進行自我協同與自我同步作戰。③作戰能力極大增強。主要表現在:作戰行動的速度和節奏大大加快;作戰行動的靈敏性和適應性大大提升;戰場作戰人員與部隊的密度大大降低。“網絡中心戰”理論要求,把各種傳感器、指揮控制系統和打擊武器通過網絡有效地連接起來,由此產生的集成系統可以提供適應任何作戰態勢的最廣泛的能力,包括瞭解戰場情況、確定期望打擊效果、選擇行動方案和實施行動的部隊、準確評估作戰效果,以及必要時以最小的附帶損傷再次實施打擊,從而在整個戰場的多維空間產生所期望的最佳戰果。④作戰指揮控制能力提高。“網絡中心戰”以戰場感知系統為紐帶,使戰場指揮控制系統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互聯網絡,對戰場情報、目標數據和指揮信息進行實時分發,實現戰場空間內的信息資源共享,從而使處於不同方位的部隊擺脱觀察視野的限制,提高了指揮員的決策速度和質量。
網絡中心戰理論,是美軍總結十多年進行軍事革命和戰爭實踐的經驗教訓,借鑑信息時代經濟活動中以網絡為中心的商業運作模式,推出的一項重大軍事理論創新成果,是指導其軍事轉型的指南。但該理論仍處於初創階段,有待發展和完善。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