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絃歌台

鎖定
絃歌台,又名厄台、絕糧祠,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城西的南壇湖中,始建於明朝,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 [1] 
絃歌台坐北向南,三進院落。台上建築有山門、二門、正殿、絃歌書院,以及廂房74間,為古陳州七台八景之一。 [1]  山門面闊三間,硬山,綠琉璃瓦覆頂,檐下置單翹品字形磚雕斗拱,三個拱券門。正殿也叫大成殿,為方形石柱,上覆綠琉璃瓦。絃歌書院建築羣為四合院式,主體建築為面闊五間的兩層藏書樓。 [1] 
2019年10月7日,絃歌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絃歌台
地理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城西的南壇湖中
所處時代
明朝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365-3-168

絃歌台歷史沿革

絃歌台始建於明朝。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

絃歌台建築格局

絃歌台坐北向南,三進院落。台上建築有山門、二門、正殿、絃歌書院,以及廂房74間。其四周碧水環繞,環境清幽,台前紅蓮綠柳,為古陳州七台八景之一。 [1] 

絃歌台主要建築

  • 正殿
正殿也叫大成殿,始建於明嘉靖七年(1528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都御史揆敍重修大殿七楹,改為方形石柱,上覆綠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賢像。該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檐下置斗拱,24根方形石柱承託殿檐,周匝迴廊。 [1] 
  • 山門、二門
山門面闊三間,硬山,綠琉璃瓦覆頂,檐下置單翹品字形磚雕斗拱,三個拱券門。山門為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增建,日“美富之門”。 [1] 
  • 絃歌書院
正殿後為絃歌書院,明代出於尊孔的需要,遂將互鄉改名為潔己鄉,側門敞開的,而大門和西側門都是緊閉的。二門三間,為穿堂式,硬山灰瓦頂。書院建築羣為四合院式,主體建築為面闊五間的兩層藏書樓,用於收藏儒家經典。東西兩側各有講堂三間。院內正中矗立着孔子的銅像,高3米。 [1] 

絃歌台文物遺存

山門門楣上嵌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絃歌台”三字石質匾額。正殿兩柱刻對聯一副:“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秋猶自仰高山。” [1] 

絃歌台歷史文化

  • 聖人菜
聖人菜 聖人菜
東周時期,孔子曾三次來陳國講學,最後一次是公元前489年,楚昭王派人請孔子講學,但孔子講的大道理是讓統治者如何治國的,讓統治者如何如何管理百姓的,陳國的老百姓不願意了,沒等孔子到楚國見到楚昭王,老百姓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在南壇湖的一個小島上,不給他們吃,不給他們喝,孔子和弟子們餓得頭暈眼花。沒辦法,孔子和弟子們分頭到湖邊找吃的。魚是捉不到的,孔子看湖裏生長一種叫蒲的植物,就拔出來,上邊的綠莖不能吃,而下邊的蒲根細膩白嫩,脆甜可口,孔子就和弟子們吃蒲根,一連七日,孔子和弟子們就靠蒲根生活下來。這種蒲根叫“聖人菜”,涼拌、紅燒味道都很美,成了陳州城各大餐館裏一道特色菜,有客人從遠方來,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陳國的老百姓看到孔子七日不曾餓死,還整日給弟子們誦史講學,便尊稱孔子為真“聖人”。後來,陳國人就在孔子被圍困的島上建了一座聖人廟,學名叫“絃歌台”,絃歌台正殿兩邊的石柱上,鐫刻着對聯一副,為“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猶自仰高山”,以紀念這位老夫子三次來陳講學的佳話。 [2] 
  • 弩台
絃歌台,又稱厄台、絕糧祠,位於縣城西南隅的南壇湖中,台上現存建築有二門,正殿七間。正殿是主體建築,飛檐斗拱,上蓋綠色琉璃瓦。周有青石方柱二十四根。正門石柱上鐫刻的對聯是“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猶自仰高山。”前門上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立的石匾,上書“絃歌台”三個大字。絃歌台,原名“弩台”,《元和志》説:“後漢陳王寵善射,嘗於此教弩”所以得名。漢靈帝時,爆發了黃巾起義,革命軍浩浩蕩蕩,所向披靡,各郡縣守兵望風而逃。惟獨陳王劉寵佔據陳城四面環水的地利,四面吊橋高懸,自帶強弩手數千固守此台,義軍久攻不下,終於扼住了黃巾軍,所以又稱“扼台”。到了唐開元年間,孔子廟遷到這裏。明憲宗成代六年,知州倪誥重建孔廟並塑孔子和十賢像。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譚纘增拓正殿七間,門二座,題曰“絕糧祠”。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按御史趙繼本改名為“絃歌台”。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睢陳道徐即登增建大門,曰“美富之門”。清康熙二十一年(1628年),知州蕭國弼重修殿內塑像,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都御史揆敍重修大殿七楹,改為方形石柱,上覆綠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賢像。乾隆嘉慶、咸豐年間又多次修葺,現存的建築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的,由於諸多的歷史原因,這座被歷史文人墨客稱之為陳州“八景”之一的絃歌台,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顯得破舊。1955年底,在縣委、政府的重視下,絃歌台得以整修,修繕了一進院落圍牆和正門,重塑了孔子像,使絃歌台正門量現一派巍峨氣勢。殿內,一尊身高三米,面目慈祥,服飾飄逸的孔子像,端坐在一米五高的石雕像基上。《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孔子集註》《搜神記》等書都有關於孔子在陳絕糧的記載。孔子在陳三年,還做過陳國的官。
  • 厄台碑
厄台碑 厄台碑
《元和郡縣圖志》載:“後漢陳敬王曾孫寵善弩射,十發皆同處,常於此台教弩。”漢靈帝時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軍所向披靡,各縣郡守望風而逃,唯獨陳王劉寵佔據陳城四面環水的地利,四面吊橋高懸,自帶強弩手數千固守此台,終於扼住了黃巾軍,義軍久攻不下,自行退去,陳國得以保全,所以又稱“扼台”。《太平寰宇記》説,有陳王弩台,唐朝開元年間,孔廟遷其上。明成化六年(1470年),在此任陳州知州的戴昕改名“厄台祠”。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譚纘增拓正殿七間,門二座,題日“絕糧祠”。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按御使趙紀本改日“絃歌台”。
絃歌台 絃歌台
歷史上中間的正門是皇帝進出的,東側門是文武官員、黎民百姓的通道,西側門是有罪臣民需要贖罪的通道。所以現今一般都是東側門敞開的,而大門和西側門都是緊閉的。二門三間,為穿堂式,硬山灰瓦頂。據考證,孔子陳、蔡絕糧的起點在古互鄉即今商水縣固牆鎮,止點在今上蔡縣的蔡溝。《論語·述而》説“互鄉難與言,意思是説互鄉人難説話。這裏所説的互鄉就是現在商水縣的固牆,當年叫互鄉集。《論語·述而》記載“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日:‘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大意是,互鄉這地方的人很難同他們講明道理。該鄉的一個童子被孔子會見,弟子們很疑惑。孔子説:“我讚許他的進步,不讚許他的退步,又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就應當讚許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死記住他過去的不是了。”明代出於尊孔的需要,遂將互鄉改名為潔己鄉,後俗稱古牆,即今固牆。 [1] 

絃歌台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絃歌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絃歌台旅遊信息

絃歌台地址

絃歌台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城西的南壇湖中。

絃歌台交通

乘坐淮陽公交1路可前往絃歌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