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税影響法

鎖定
納税影響法是所得税會計處理的一種方法,與應付税款法相對。 納税影響法是將本期税前會計利潤與應税利潤之間的暫性差異所產生的所得税影響數,遞延到以後各期的一種方法。暫時性差異所產生的所得税影響數,究竟是以發生年度的所得税税率計算,還是以預計轉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計算?由於所得税科率可能不同,等額的利潤在不同年度有不等的所得税,因此,税率的適用年度關係到遞延所得税的計算。
中文名
納税影響法
含    義
所得税會計處理的一種方法
兩種方法
遞延法和資產負債法
作    用
税率的適用年度關係到遞延所得税

納税影響法方法

:如果按發生年度的所得税税率計算,則為遞延法;
資產負債法:如果按預計轉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計算,則為資產負債法

納税影響法理論依據

納税影響法的理論依據是:永久性差異是由於會計制度税法在計算收入費用和損失時計算口徑不一致,造成的會計利潤應納税所得額 的差異。這種差異形成以後,在以後各期不能轉回,所以,在核算中只能在本期確認永久性差異。如視同銷售行為中的企業以自產的產品贈送他人的行為,按會計制 度以成本入賬,按税法應按該產品的售價與成本的差額計繳所得税,即會計利潤中不作收入處理,而在納税所得中應作為收入計繳所得税。而時間性差異是由於會計 制度與税法在計算收入、費用和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會計利潤與應納税所得額的差異,其特點是在以後各期可以轉回,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會計方法與税 法規定不一致而產生會計利潤與應納税所得的時間性差異。

納税影響法會計處理技巧

納税影響法:
1、對時間性差異影響的所得税作遞延税款入賬。其中,屬於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借記“遞延税款”;屬於應納税時間性差異,貸記“遞延税款”。
2、對税前會計利潤和永久性差異計算的所得税直接作所得税費用入賬,借記“所得税”科目。如税率變動或開徵新税時,在轉銷遞延税款時,所得税費用還要考慮税率變動或開徵新税種對遞延税款的調整項,此時也可先計算應繳税金和遞延税款金額,所得税費用為上述兩者的差額。
3、對税前會計利潤和兩種差異計算的實際應上繳的所得税額,貸記“應交税金——應交所得税”科目。

納税影響法處理比較

企業按照會計規定計算的所得税前會計利潤稱“税前會計利潤”與按税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税所得額稱“納税所得”之間,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就其原因和性質不同可以分為兩種,即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是指由於企業一定時期的税前會計利潤與納税所得之間計算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差異。企業按會計原則計算的税前會計利潤與按税法規定計算的納税所得,其確認收支的口徑往往是不同的。如税法規定:企業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等在計算應納税所得額時不得扣除;但從會計核算的角度看,這些支出均屬企業發生的費用支出,應當體現在其經營損益中,應在計算税前利潤時予以扣除,在這種情況下二者之間就產生了差異。再如,企業購買國庫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從會計核算上講,屬於企業的一種收益,構成税前會計利潤的組成內容;而税法則規定企業購買國庫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從應納税所得額中扣除,這樣會計上計算的税前會計利潤與税收上計算的納税所得之間也會產生差異。這種差異在各會計期間都有可能產生,它在本期發生以後,不能夠在以後期間轉回。
時間性差異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的税前會計利潤與納税所得之間由於有些收入和支出項目計入納税所得的時間與計入税前會計利潤的時間不一致所產生的差異。如企業的某項固定資產,税法規定其使用年限為10年,按直線法計提折舊,每年提取10%的折舊。企業對該項固定資產採用加速折舊的方法規定其折舊年限為5年,按直線折舊法計算每年應提取20%的折舊。這樣,從一個會計年度看,由於會計核算和税收計算所採用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年折舊率不同,從而使得按會計原則計算的税前會計利潤和按税法規定計算的納税所得產生差異,並由此導致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税和當期應交所得税計算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某一時期產生以後,可以在以後一期或若干期內轉回。
一、會計科目設置
“所得税”科目
企業應在損益類科目中設置“所得税”科目,核算企業按規定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該科目借方反映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貸方反映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所得税額。
“遞延税款”科目
企業應在負債類科目中增設“遞延税款”科目,核算企業由於時間性差異造成的税前會計利潤與納税所得之間的差異所產生的影響納税的金額以及以後各期轉銷的數額。“遞延税款”科目的貸方發生額,反映企業本朗税前會計利潤大於納税所得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税的金額,及本期轉銷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納税影響的借方數額;其借方發生額,反映企業本期税前會計利潤小於納税所得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税的金額,以及本期轉銷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對納税影響的貸方數額;期末貸方(或借方)餘額,反映尚未轉銷的時間性差異影響納税的金額。採用負債法時,“遞延税款”科目的借方或貸方發生額,還反映税率變動或開徵新税調整的遞延税款數額。
“應交税金——應交所得税”科目
企業應設置“應交税金——應交所得税”科目,用來專門核算企業交納的企業所得税
“應交税金——應交所得税”科目貸方發生額表示企業應納税所得額按規定税率計算出的應當繳納的企業所得税税額;貸方發生額表示企業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税税額。該科目貸方餘額表示企業應交而未交的企業所得税税額;借方餘額表示企業多繳應退還的企業所得税税額。
二、會計處理方法
①按月(季)預交所得税的會計處理
按照税法規定,企業所得税應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每月終了,企業應將成本費用和税金類科目的月末餘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借方,將收入類科目的餘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然後再計算“本年利潤”科目的本期借貸方發生額之差。貸方餘額則為企業本月實現的利潤總額即税前會計利潤,借方餘額則為企業本月發生的虧損總額。
由於税前會計利潤與納税所得之間存在的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會計核算上可以採用“應付税款法”或“納税影響會計法”。
方法一:應付税款法
應付税款法是將本期税前會計利潤與納税所得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税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在應付税款法下,當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税費用等於當期應繳的所得税。
在應付税款法下,企業應按照税法規定對税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得出應納税所得額即納税所得,再按税法規定的税率計算出當期應繳的所得税,作為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企業按照税法規定計算應繳的所得税時記:
借:所得税
貸:應交税金——應交所得税
月末或季末企業按規定預繳本月(或本季)應納所得税税額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税金——應交所得税
月末,企業應將“所得税”科目借方餘額作為費用轉入“本年利潤”科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税
方法二:納税影響會計法
納税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税前會計利潤與納税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税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
納税影響會計法又可以具體分為“遞延法”和“債務法”兩種。

納税影響法處理舉例

由於會計制度與税法在收益、費用或損失的確認和計量原則方面的不同,從而導致按會計制度計算的會計利潤與按税法規定的應税所得之間的差異,這種 差異按其性質和產生原因不同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對所得税費用的核算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用應付税款 法或者納税影響會計法。  一、應付税款法
應付税款法是將本期税前會計利潤與納税所得之間的差異造成的納税影響額不分 時間性差異及永久性差異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這種方法要求所得税費用按税法計算,所得税費用等於本期應交税款。理由是因為所得税是因本期收益而發生的法定費 用,與以後各個期間的收益無關,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理應由本期收益負擔。同時,此種方法按應税利潤計算所得税費用,使本期所得税費用的發生額與本期應交税 款相同,計算方法簡單,易於掌握。但從所得税會計的發展情況看,由於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的影響越來越大,應付税款法已受到嚴峻挑戰。如《所得税扣除辦 法》規定,納税人每一納税年度發生的廣告費支出不超過銷售(營業)收入2%的,可據實扣除;超過部分可無限期向以後納税年度結轉。若某公司1999年銷售 收入為30000萬元,發生廣告費用支出850萬元,公司會計利潤2500萬元;2000年公司銷售收入35000萬元,廣告費用支出500萬元,會計利 潤為2700萬元;2001年銷售收入為38000萬元,發生的廣告費支出600萬元,會計利潤為2800萬元,假設上述均無其他納税調整事項,則各年度 應税所得及所得税費用分別見圖表一:
項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合計
銷售收入 30000 35000 38000 105000
會計利潤 2500 2700 2800 8000
按税收規定可列支廣告費用 600 700 760 2100
實際列支 850 500 600 1950
應調增減(-)納税所得額 250 -200 -50 -
應納税所得 2750 2500 2750 8000
應納所得税 907.5 825 907.5 2640
損益表中所得税費用 907.5 825 907.5 2640
淨利潤 1592.5 1875 1892.5 5360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發現2000年由於根據所得税有關規定1999年度廣告費支出的徵税上的時間性差異調減了應納税所得額200萬 元,從而減少2000年度所得税費用66萬元(200×33%=66)從而增加了税後淨利潤134萬元(200-66=134),而該項所得税費用的減少 和淨利潤的增加並不是企業2000年通過經營業務取得,也不是國家所得税減免所得,由於採用應付税款核算時間性引起的。從1999-2001年三年合計應 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費用可知,企業並無多交或少交所得税,只是在採用應付税款法時,由於時間性差異原因使得各個會計年度之間所得税費用與收入不配比,一定程 度上扭曲了企業的經營成果。
納税影響會計法與應付税款法的主要區別是時間性差異的跨期分攤問題。
二、納税影響會計法  納税影響會計法認為所得税費用可以採用跨期攤提的方法,以達到收入和費用符合配比原則,把税漢對本期所得税費用和税後利潤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納税影響會計法在 計算所得税費用時,不調整時間性差異,只需調整永久性差異,所得税費用與根據税法計算的應交所得税額的差額就是時間性差異的納税影響額,通過“遞延税款” 科目核算。“遞延税款”科目是核算採用納税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税處理時,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税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税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影響所得税的金額,以 及以後各期轉回的金額,目的是通過跨期分攤的方法使所得税費用的核算符合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
如上例採用納税影響法計算的所得税費用見圖表二:
項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合計
銷售收入 30000 35000 38000 105000
會計利潤 2500 2700 2800 8000
按税收規定可列支廣告費用 600 700 760 2100
實際列支 850 500 600 1950
應調增減(-)納税所得額 250 -200 -50 -
應納税所得 2750 2500 2750 8000
應納所得税 907.5 825 907.5 2640
時間性差異納税影響數(遞延税款)82.5 -66 -16.5 -
損益表中所得税費用 825 891 924 2640
淨利潤 1675 1809 1876 5360
從上表可以得到由於納税影響法在計算所得税費用時將會計利潤與應納税所得額因時間性差異通過“遞延税款”科目,使該企業 1999年度的廣告費超支影響的所得税額82.5萬元通過遞延在2000年度和2001年得到轉回,從而使各年度的收入與費用更符合配比原則,符合企業實 際經營成果。
納税影響法根據對税率變動的反應不同又可分為遞延法和債務法。遞延法在税率發生變動時對時間性差異的納税影響額的確認, 按照當期税率計算,在時間性差異轉回時,仍按原來發生時的税率循序轉銷納税影響額,採用該種方法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的遞延税款餘額並不代表收款的權利和付 款義務,因此遞延法已逐漸被淘汰。債務法在税率發生變動時對時間性差異的納税影響額的確認,按照其轉回時的税率計算並調整遞延税款賬面餘額,因此彌補了遞 延法的不足。債務法使資產負債表上“遞延税款”餘額作為未來應付税款的債務或代表預付未來税款的資產,更能反映企業將來與納税有關的現金流量,故債務法已 成為世界上流行的方法。
從以上兩種所得税處理方法比較分析,可以發現對税前會計利潤和納税所得之間時間性差異是否進行跨期分攤是決定 採用應付税款還是納税影響法的主要因素。兩種所得税會計處理方法對會計期間應交所得税的計算計税依據是一致的,而由於對時間性差異的納税影響額處理方法不 同產生同一會計期間的所得税費用和淨利潤不同,但從一個週轉期來觀察,這種差異是不存在的。從收入與費用配比角度分析,納税影響法更符合企業的經營成果, 且從長遠的觀點看,隨着行業會計制度的合併,企業會計利潤與應納税所得額時間性差異將逐步擴大,納税影響法將會成為所得税會計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