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柳桉

鎖定
紅柳桉(學名:Eucalyptus marginata Donn ex Sm.)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常綠喬木,樹冠較薄,相對開放。它可以長到30-40米高。樹幹直徑可達200釐米。 [2]  形成一個木質塊莖。樹皮粗糙至直徑5-10釐米的枝條,呈寬扁條狀,呈灰色至棕色,呈濃郁的紅棕色。幼葉卵形,深綠色,無色。成葉披針形到寬披針形,有時鐮刀形、鈎形或漸尖。每一傘形花序有花7-11朵;花序梗圓柱狀或有角,長10-20毫米;花梗長5-13毫米。花蕾圓柱形;帽狀體狹圓錐形,具喙,長5-9毫米,寬3-4毫米;萼管半球形或鍾狀。蒴果球形或卵形,果瓣3,包括或水平。種子有稜,棕黑色,長3-6毫米,斜錐體,背面光滑,腹面有脊,種臍頂生。 [6-8]  [13] 
原產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西南部。 [2]  通常生長在礫石土壤上形成森林或林地上,但有時也生長在沙子或壤土上;海拔100-300米。 [2] 
花是蜜蜂花蜜的良好來源。可以從葉子中提取精油做商用。木材主要用於重型建築,無論是圓形或鋸形建築、打樁、枕木、造船、橋樑和碼頭建築,以及房屋建築的所有用途,包括梁、椽和地板。木材飾面良好,也可用於製造高品質傢俱。 [2]  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土著人來説具有多種用途和意義。 [1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14] 
(概述圖參考來源: [12] 
中文名
紅柳桉
拉丁學名
Eucalyptus marginata Donn ex Sm.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桃金娘目
桃金娘科
亞    科
細籽亞科
細籽族
亞    族
桉亞族
桉屬
紅柳桉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Donn ex Sm.,1802 [1] 
保護級別
近危(IUCN)
英文名
Jarrah

紅柳桉植物學史

1802年,詹姆斯·愛德華·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首次正式描述了該物種,他的描述發表在《倫敦林奈學會學報》(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上。史密斯注意到,他的標本是從傑克遜港帶來的種子中生長出來的,並注意到與桉和彈丸桉相似。 [3-4]  特定的種加詞marginata源自拉丁語,意思是“有邊框”。 [5-6]  史密斯沒有提供這個種加詞的詞源,但他指出,與桉相比,“葉子的邊緣更厚”。 [4]  亞種名elegantella源自拉丁語elegans,意思是優雅,指的是葉子和樹冠。 [7]  亞種名thalassica源自拉丁語thalassicus,意思是海水色或藍綠色,指的是葉子和樹冠。 [8] 

紅柳桉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樹冠較薄,相對開放。它可以長到30-40米高。樹幹呈直筒狀,約為樹總高度的一半,直徑可達200釐米。 [2]  形成一個木質塊莖。樹皮粗糙至直徑5-10釐米的枝條,呈寬扁條狀,呈灰色至棕色,呈濃郁的紅棕色。在髓中缺乏油腺的小枝。幼葉卵形,深綠色,無色。成葉披針形到寬披針形,有時鐮刀形、鈎形或漸尖;葉片長8-13釐米,寬1.5-3釐米,深綠色,有光澤,無色;側脈僅可見,在40°-60°;邊緣內靜脈大多距邊緣達1毫米;葉柄有槽形,長12-16毫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7-11朵;花序梗圓柱狀或有角,長10-20毫米;花梗長5-13毫米。花蕾圓柱形;帽狀體狹圓錐形,具喙,長5-9毫米,寬3-4毫米;萼管半球形或鍾狀,長2-4毫米,寬3-4毫米。蒴果球形或卵形,長9-16毫米,寬9-15毫米;花盤傾斜或有時水平下降;果瓣3,包括或水平。種子有稜,棕黑色,長3-6毫米,斜錐體,背面光滑,腹面有脊,種臍頂生。 [6-8]  [13] 

紅柳桉生長環境

通常生長在礫石土壤上形成森林或林地上,但有時也生長在沙子或壤土上;海拔100-300米。原產地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大部分降雨發生在冬季,旱季約為4個月。年平均降雨量在625-1250毫米之間;最熱月份的平均最高温度為24-26℃;最冷月份的平均最低温度為5℃,霜凍通常較少且較輕。當休眠時,可以在低至-5℃的温度下存活,但幼樹生長更為脆弱,在0℃時可能會受到嚴重損害。喜陽光充足的環境,適宜生長在中等質地、排水良好、肥力低到中等的土壤中;更喜歡pH值在5.5-6.5範圍內,耐受5-7。 [2] 

紅柳桉分佈範圍

原產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西南部。 [2]  主要分佈於珀斯和奧爾巴尼之間以及華盛頓州的達令拉,但向北延伸至勒蘇爾山,向內陸延伸至平傑利和吉拉金巖。 [13]  夏威夷有引種種植。 [1] 
紅柳桉原產地 紅柳桉原產地

紅柳桉生長習性

該物種會長出木質塊莖,在幼苗基部附近開始發育。它擁有嵌入的營養芽,該物種在樹冠被破壞後再生(例如火災)。該物種沒有采取落葉習性並繼續生長,直到天氣太冷而無法繼續生長。這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突然寒流的傷害。如果温度波動更加緩慢,例如在林地中,該物種就有機會停止生長並進入休眠狀態,從而使它們更耐寒。 [2] 

紅柳桉繁殖方法

冬末至早春在陽光充足的温室內播種。來自高海拔的種子在2℃時會經歷6-8周的冷分層。一旦種子長出第二組葉子,就可以將幼苗放入單獨的盆中,如果等葉子長得更長,可能不利於移盆。在初夏的時候把其種到固定位置,在第一個冬天給它們一些越冬保護,使它們免受凍傷。種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種,在次年春末將幼樹種植在最終位置,種子有很長的生存力。 [2] 

紅柳桉栽培技術

紅柳桉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17] 

紅柳桉下級分類

3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形態
紅柳桉原亞種
Eucalyptus marginata Donn ex Sm. subsp. marginata [9] 
葉子在上面是綠色的,下面是蒼白的。 [6] 
紅柳桉優雅亞種
Eucalyptus marginata subsp. elegantella Brooker & Hopper [11] 
葉子小而窄。 [6] 
紅柳桉藍綠亞種
Eucalyptus marginata subsp. thalassica Brooker & Hopper [10] 
成葉呈藍綠色至灰色。 [6] 

紅柳桉主要價值

花是蜜蜂花蜜的良好來源。可以從葉子中提取精油做商用,有報道稱新鮮葉子含有約0.2-1.3%的精油,主要成分包括蒎烯、異丙苯、檸檬烯、1,8-桉葉醇、乙酸薄荷酯、隱酮和匙羹藤烯醇。深紅色至紅棕色的心材質地粗糙、堅硬、堅固、耐用且抗白蟻,主要用於重型建築,無論是圓形或鋸形建築、打樁、枕木、造船、橋樑和碼頭建築,以及房屋建築的所有用途,包括梁、椽和地板。木材飾面良好,也可用於製造高品質傢俱。 [2]  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土著人來説具有多種用途和意義。 [14] 

紅柳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14] 
種羣現狀:截至2019年,由於與農業相關的土地清理,這些棲息地已經減少。該物種清除前的地理範圍為66,173平方千米,估計種羣數量減少了23.3%。該物種的地理範圍很廣,已知有2000多顆。 [14] 
瀕危原因:由於與農業和畜牧業相關的開墾和耕作,該物種的棲息地已經減少。潛在威脅與持續下降之間的關聯需要進一步評估。 [14] 
保護措施:防止進一步砍伐應該是該物種的主要恢復目標。還需要使用當地種源苗木種羣和棲息地本土的適當物種進行棲息地恢復。 [14] 

紅柳桉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説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15-16]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一是區域佈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17] 
  2.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17]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17]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佈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