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外線監測

鎖定
紅外線又稱紅外輻射、熱輻射或熱射線,是非電離輻射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一種電磁波,波長範圍為700nm~1000µm,介於微波和可見光之間。根據對紅外輻射響應方式的不同,紅外輻射監測的測量儀有温熱型和光電型兩種。
中文名
紅外線監測
外文名
infrared monitoring
分    類
温熱型和光電型

紅外線監測主要來源

任何温度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在不停地輻射紅外線。物體温度越高,輻射強度越大,其輻射波長越短。自然界中的紅外線輻射源以太陽為最強,其輻射能量中紅外線佔46%,日常生活用品如日光燈、火爐和熱熨斗等都是紅外線的輻射源,人體也能輻射紅外線。在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和醫學領域中使用特殊用途的照明器具或者高温操作過程中都會產生較強的紅外輻射。工業生產中的黑體性輻射源(如電阻絲加熱的球形、柱形和錐形腔體)、燃燒爐、熔融的金屬和玻璃、烘烤和加熱設備以及產生弧光的加工過程等。

紅外線監測波段劃分

(1)物理學分類:
長波紅外線:波長3.0~1000µm,能被皮膚吸收,只產生熱的感覺;
中波紅外線:波長1.4~3.0µm,能被角膜及皮膚吸收;
短波紅外線:波長0.7~1.4µm,可被組織吸收引起灼傷。
(2)醫學和生物學分類:
遠紅外線:波長30~1000µm;
中紅外線:波長3.0~30µm;
近紅外線:波長0.7~3.0µm。
(3)國際照明協會(CIE)按照生物組織對紅外線的吸收特性及產生的生物效應分類:
紅外線A段(IRA):波長0.7~1.4µm;
紅外線B段(IRB):波長1.4~3.0µm;
紅外線C段(IRC):波長3.0~1000µm。

紅外線監測物理特性

紅外線照射體表,絕大部分可被吸收,只有1.4%左右被反射。不同波長的紅外線穿透皮膚的能力不同。波長300µm以下的紅外線10%穿透毛細血管層;波長達800µm的紅外線65%能穿透毛細血管層到達真皮層,21%穿透真皮層到達皮下組織。

紅外線監測監測方法

根據對紅外輻射響應方式的不同,紅外輻射測量儀有温熱型和光電型兩種。
温熱型測量儀是測量所吸收的總熱量,光電型測量儀是測量紅外線的各波段。如DLH-2型近紅外線温熱型測量儀,按照操作規程完成測量後,通過如下式計算,
P=A·N/B
式中:P——輻射功率密度,µW/cm2
A——儀器靈敏度,µW/(cm2·mV);
N——數字顯示器的讀數,mV;
B——每個波段濾波片的透光率。 [1] 

紅外線監測相關標準

8 h 眼直視激光束的紅外線和遠紅外線職業接觸限值見《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 2 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激光部分。
參考資料
  • 1.    環境保護部.國家污染物環境健康風險名錄——物理分冊.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