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正明

鎖定
範正明(1929年3月-2020年4月17日 [1]  ,生於湖南長沙,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 [1]  ,曾任湖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文聯原秘書長、執行主席 [1]  ,著有湘劇《百花公主》、《琵琶記》、崑曲《荊釵記》、湘劇《白兔記》等,曾獲“崑曲藝術優秀主創人員獎”。2020年4月17日,範正明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1] 
中文名
範正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9年3月
逝世日期
2020年4月17日
職    業
劇作家、原湖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
主要成就
戲曲創作方面成果豐碩
整理、改編湘劇傳統戲
出生地
湖南省長沙市
代表作品
百花公主》《範正明戲劇詩文集》《湘劇高腔十大記

範正明人物生平

範正明先生著作《湘劇高腔十大記》封面 範正明先生著作《湘劇高腔十大記》封面
範正明,原湖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劇作家,出身梨園世家
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二兵團政治部洞庭湘劇工作團,任秘書、編導會幹事;1952年調長沙市文化局,歷任京、湘、花、歌劇團指導員、團長、支部書記及戲劇工作室主任;1963年參加文化部編劇講習會學習。結業後調湖南省戲劇工作室任創作組長;“文革”中揪鬥、下放城步縣農村勞動;1974年調回省文藝工作室戲劇組;1979年任瀟湘電影製作廠文學部副主任。1982年當選為湖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任省文聯秘書長、省劇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1989年在湖南省第五次文代會上當選為執行主席;1991年在湖南省第五次劇代會上被選為主席,系國家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離休;現為湖南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 湖南省文化記者文世家聯誼會會長。50年來發表戲劇、影視作品四十餘件,戲劇詩文近百篇;其中《百花公主》獲湖南省文藝創作獎。《芙蓉》文學獎;改編湘劇高腔《琵琶記》上、下集,獲中國文化部授予的"文華"劇本獎;與人合作的朦朧色寬銀幕電影《一個女人的命運》被列為建國35週年獻禮片;電影故事片《國歌》獲得夏衍文學劇本二等獎、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並被列為建成國50週年獻禮片;電視《湖南和平起義》獲得全國電視片二等獎;改編的湘劇高腔《白兔記》獲湖南省首屆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2020年4月17日,範正明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人物成就範正明出身梨園世家,數十載寒暑春秋潛心藝術,在戲曲創作方面成果豐碩,可謂湖南劇界翹楚。尤其新時期以來,他堅持整理改編傳統戲,為繁榮與發展社會主義戲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其代表作《百花公主》《琵琶記》(與彭俐儂合作)、《白兔記》(與謝讓堯合作)屢獲殊榮,原因在於:它們雖源自傳統戲,卻被作者灌注了新時代的藝術精神,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作了創造性的重構,因而明顯地比原本有了更高層次的提升。範正明晚年為挽救心愛的湘劇藝術,編寫了《湘劇高腔十大記》《湘劇名伶錄》《湘劇劇目探微》《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摺子戲一百出》,以文字形式對湘劇藝術的歷史、人物、劇目、劇本進行了系統梳理,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藝術財富。
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
傳統戲是過去時代的產物,在思想和藝術上難免保守、陳舊,很少能原封不動、按部就班地在現代舞台上演出。如何豐富傳統戲的意藴,如何在老戲中體現現代意識思維,使之符合現代觀眾審美標準,是新時期傳統戲改編的首要問題。範正明先生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可貴的實踐。他依照現代演劇觀念,在情節走向上去除繁枝縟節,濃縮精編劇情,在內涵上講傳統藝術精華與現代意識巧妙結合,實現了傳統創作向現代創作的轉換,賦予傳統戲新生命。
事實上,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於某種意義來説,是劇作家又一次創造性的勞動。《百花公主》中,範正明三易其稿,歷經二十多年,投入大量心血。他大膽改動《贈劍》等情節,一反明傳奇《百花記》否定安西王造反,宣揚正統王權的思想,把江六雲變忠為奸,巴拉變奸為忠,展開一場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並且,《百花公主》的改編還融入了現代悲劇觀念,百花的悲劇屬於性格悲劇美學範疇。她因為自身的性格缺陷——剛愎自用、任性恣意,導致錯誤、荒謬的行動——輕信江六雲、錯殺巴拉等,所以遭到厄運——兵潰父死、刺目謝罪。百花公主原本是一個善良、單純、多情的女性,因為過於自信造成本不應如此卻偏偏如此的失敗下場,其悲劇命運具備一定的不公正性,故而能引起觀眾的憐憫,頗覺遺憾,由此產生殘缺性崇高。這樣的悲劇,不僅給人審美愉悦,而且,也給人精神的上升感,從而不同於以往傳統悲劇思維定勢。範正明將原本僅殘留《贈劍》《定將》個別摺子的戲幾乎脱胎換骨地發展到今天的地步,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容易。
範本《琵琶記》將濃重的筆墨潑灑在趙五娘身上,從社會視點多方位、多側面地展現趙五娘由一個羞羞答答的新娘到搶糧、吃糠、再到琵琶上路的乞婦、闖簾的勇敢女子。我們不難發現社會對個人具有深刻的影響。無數個人組成社會,但個人又是社會的人。在龐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個人如一顆細小的沙粒,微不足道。叱吒風雲的英雄如此,底層社會的老百姓亦如此,何況封建禮教重壓下的女性?造成趙五娘不幸的罪魁禍首,並非皇帝或牛相某個人,而是整個固若金湯的封建體制。趙五娘本人無力改變社會,只能做到個人道德的昇華。因此,通過範正明的《琵琶記》,我們不但看到趙五娘這個柔弱閨質日趨成熟、堅毅的過程,更能看到在災荒年月大時代裏,孤苦無助的小人物(趙五娘、張廣才、蔡公、蔡婆等)的奮力掙扎。這也正是範本《琵琶記》提供給觀眾的新價值取向。
範正明將現代意識熔鑄到優秀傳統戲曲的整理改編中,既存留傳統精華,又不遺餘力進行再創造,重新組構劇作於現代意義上的立意、主題、結構等,推陳出新。經過範正明整理改編的優秀傳統劇目,在繽紛的現代戲劇舞台上煥發勃勃生機,出色地轉化為現代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
悲劇女性的成功塑造
範正明從新的歷史史觀出發,審視中國古代女性命運,謳歌她們柔韌堅強的悲劇精神。他筆下的百花公主、趙五娘、李三娘等莫不栩栩如生,形神皆備。她們都被予以嶄新創造,成為區別於傳統悲劇女性的新形象。
《百花公主》中的百花公主打小養尊處優的貴族小姐生活,勢必造成她自以為是的性格負面。她被愛情衝昏頭腦,喪失了一個將領應保持的清醒度,不辨忠奸,誤斬巴拉,重用江六雲,以致日後兵潰父死無法挽救的結局。當她明白真相,怒殺江六雲後,自己刺目謝罪的舉動霎那間令全劇充斥着震撼人心的悲劇感染力。
藝術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只有在對比中才能鮮明生動。為了更好地映襯百花公主的悲劇人格,範正明匠心獨運,注意刻畫作為百花公主性格對立面的江六雲形象。不僅表現他能言善辯、文武兼全的出眾才智,更着意於內心森嚴城府。“殺虎”中,哈虎一個“替”字,使處於進退兩難位置的江六雲立刻想出一箭雙鵰之計;“阻旨”中,江六雲裝醉保命;“贈劍”中,江六雲欲擒故縱,玩百花公主於股掌……在範正明精心構思下,江六雲的陰險毒辣與百花公主的真摯豁達,江六雲的工於心計與百花公主的純潔無邪,一反一正,相輔相成,躍然紙上,構成明顯的性格對照。
趙五娘是範正明筆下另一感人的新悲劇女性形象。範本《琵琶記》一開場,蔡伯喈、趙五娘沉浸在新婚的快樂中。當蔡伯喈要五娘請爹孃出來時,五娘欲行又止,回身拉着丈夫,將他推到前面。這裏,作者巧妙地運用一系列形體動作恰如其分地表明五娘此刻仍未脱卻少女的嬌羞。到“饑荒搶糧”時,命運之神無情地把夫久未歸的趙五娘從家庭推向社會。她一個女流之輩,不得不拋頭露面,出去請糧,備受欺凌。如果説,從前的趙五娘心中至多是閨怨,那麼,現在的她滿腹辛酸無處訴……
蔡婆蔡公相繼去世,趙五娘描容上路……今時的趙五娘非同往日,她已歷經了生活的折磨,飽受世道風霜,但一切的厄運並沒有打垮她,反而使她愈發堅強。正是一種異乎尋常的韌性支撐下,她千里迢迢進京尋找蔡伯喈。“闖簾”一折中,範正明改傳統一闖為三創,增強了趙五娘性格的抗爭性,體現趙五娘這麼一個在困境中磨鍊出來的弱女子的機智、勇敢。儘管五娘在選擇“生成的花朵”和“做成的花朵”時,也有猶豫、徘徊,甚至動搖,然而一定要見到丈夫的毅力克服了眼前的障礙。她在兩次闖簾受阻後,第三次破簾而入,與牛氏一番理論,取得牛氏同情,繼而跟丈夫團聚,迎來一個悲切切的大團圓。
範正明的《琵琶記》上集,趙五娘的性格基本定位在逆來順受、温良賢淑,被動接受命運,而下集拓展了趙五娘性格中剛強的一面,即忍辱負重、堅定不移,主動挑戰命運。範正明不落窠臼地重塑趙五娘,使其性格邏輯趨向完善,悲劇內涵趨向新意,大大增加劇情説服力和感染力。“這一個”趙五娘不光超越了同時代婦女,更是跨越古今,成為凝聚中華民族諸多美德——任勞任怨、仁慈寬厚等等於一身的女性代表。改編本《白兔記》中李三娘承受了與趙五娘幾乎同樣苦難的命運,亦是中國古代婦女賢德楷模。
範正明塑造的悲劇女性形象,往往在單薄身軀內孕育着萬難不屈的壯美,在柔弱的外表下包含着頑強的生命意志力。百花公主、趙五娘、李三娘等以各自的悲劇人格感動了觀眾的心,贏得觀眾同情,達到共鳴。
文學性與民間性統一
範正明基於當代人審美情趣的認知,在作品高度文學性中保留傳統藝術的民間性,保留民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力求創作風格上的淡雅樸實。像原本《琵琶記》《白兔記》等文學品味十足,經過歷代藝人不斷精心加工演出,早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藝和韻味悠遠的唱段,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戲曲觀眾。對這類劇本,範正明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大凡一些民間性濃厚、觀眾津津樂道的精品摺子,如“贈劍”(《百花公主》),“吃糠”、“上路”、“闖簾”、“會館”(《琵琶記》),“訴獵”、“回書”(《白兔記》)等基本以繼承為主,再按改編立意與性格、情節發展邏輯重新編寫,適當增加平民生活意趣,添上幾分悲歡離合的傳奇色彩。
範正明苦心經營的唱詞並不華麗,但富有詩感,充滿人情味,往往能緊緊抓住人之常情,用平淡的語言入骨三分地展示人物豐富細膩的情感,極易令人動情。那行雲流水般的曲白相較南戲、明傳奇,顯得琅琅上口,通俗明瞭,讓觀眾獲得凝練、優美的感受。《琵琶記》“吃糠”、“上路”,《白兔記》“訴獵”、“回書”等,都可謂經典唱段,其詞如口語,其腔如流水,若訴若泣,自然生動,傳神入化。《琵琶記》“吃糠”中“糠和米,本是相依倚……”那一長段愁腸百結的唱詞,不正是五娘思念丈夫的悲哭心境映證,以及決定獨立承擔家庭重任的血淚告白嗎?又如《白兔記》前後好幾段唱詞把劉智遠與李三娘十六載夫妻相思之情、李三娘對咬臍郎十六載母子想念知青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一字一句總關情,更無一字不情真,無時無刻不洋溢着血濃於水的親情,顯示了範正明深厚紮實的戲曲唱詞功底。
從整體藝術風格上來説,範正明善於透過家庭親情倫常關係,反映社會道德問題。主人公多為悲劇女性,默默忍受重重苦難,性格柔韌,與命運抗爭的特點常常是柔中帶剛,在審美情感方面,抒發一種優雅柔美的情調。
《百花公主》《琵琶記》《白兔記》等既非脱離觀眾、孤芳自賞的文人案頭喜劇,又非譁眾取寵,隨波逐流,而是一部部雅俗共賞的“登場”之作。範正明的作品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出色地塑造了百花公主、趙五娘、李三娘等悲劇女性形象,追求文學性與民間性相統一的淡雅樸實的創作風格,符合當代觀眾“感知——情感”為主體框架的審美心理定勢,在戲曲的文學性與觀賞性兩方面取得了成功。

範正明主要著作

湘劇名伶錄
湘劇名伶錄 湘劇名伶錄
作者:範正明
出版社:嶽麓書社
字數:302000
內容簡介:本書記錄的雖然是一些普通的湘劇藝人的生平,內容也有詳有略,篇幅有長有短,但它們組接起來,卻形成了一部了不得的內容生動的湘劇演劇發展史。
從書中所載湘劇藝人們的簡歷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湘劇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演、聲腔、劇目等情況,更可覺出清晰的、生動的湘劇演劇歷史。生動的故事,多樣的情貌,使人過目難忘。
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通過記錄藝人的故事,展示一個階段戲劇發展的著作不多,但大都能從中體察一個時期的戲劇狀況。因為戲劇是一種演員和觀眾通過現場反饋獲取審美感受的特殊的藝術形式,所以往往可以從演出者的身上折射出戲劇整體發展的情狀。
湘劇劇目探徽
湘劇劇目探徽 湘劇劇目探徽
作者:範正明
出版社:嶽麓書社
字數:321000
內容簡介:《湘劇劇目探微》輯錄高、低、昆、彈四種聲腔以及小雜戲劇目660個,按朝代順序及故事發生時間先後排列。每個劇目都有劇情梗概、故事淵源、劇種流傳等,重要的劇目還有演出情況、羣眾反映、演員介紹以及整理改編的説明。
這本書具有以下特點:一、內容豐富、文字簡練、重點突出,如《目連傳》一條,不僅故事情節、演出情況有較詳的敍述,而且記錄了現存《目連傳》劇本五種(包括藏本和老藝人演出本),每種都有分場標目,本書其他概述性劇目,一般的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二、雖非理論性的,但述中有論,寓論於敍述之中,並非將許多劇目隨便堆砌一起可比。如宋代故事戲,共140個,其中楊家將戲、岳家將戲、水滸戲就有83個,幾乎佔60%。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歷代人民對反侵略、反壓迫題材劇目的重視和喜愛,不僅從數量上看,許多楊家將戲、水滸戲劇目長期流傳,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更可以説明這種情況。
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摺子戲一百出
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摺子戲一百出 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摺子戲一百出
作者:範正明 編著
出版社:嶽麓書社
字數:1230000
內容簡介:《含英咀華——湘劇傳統摺子戲一百出》分為上中下三冊,是一本編選得很具特色、很有價值的書。編選者有明確的編選目的、編選標準和統一的構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湘劇是一個多聲腔的劇種,包括高腔彈腔(南北路)、崑曲、低牌子、南羅腔等,這一百出摺子戲,是從近七百出湘劇劇目中選出,具有代表性,既體現了湘劇的總體面貌(如地方特色、藝術風格等),又體現着每個劇目的行當特徵,是二者有機的統一。讀了這一百出摺子戲,就可對湘劇有一個鮮明的總體認識,對於繼承發揚湘劇優秀傳統有很大的好處。這説明,編選者熟悉傳統,熟悉舞台,具有精確的審美眼光。
這一百出摺子戲中,絕大部分是湘劇傳統劇目,也收入了一些從其他劇種移植、已經湘劇化、成為湘劇保留劇目的新傳統劇目,它們的數量雖不很大,但很重要,因為它豐富了一個劇種的上演劇目,促進了劇種與劇種之間的交流,推動了藝術的發展。在中國戲曲史上,無論過去和現在,這都是重要發展途徑之一。可惜我們對這種歷史經驗認識不足,或強調“創新”,把“原創性”提高到絕對的地步;或強調本劇種特色,拒絕借鑑和融合,以致流於“故步自封”的地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