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等覺寺

鎖定
等覺寺,又名報國寺,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巍山古城報國街東側,始建於南詔,明萬曆年間規模最大,為鼎盛時期。 [3] 
等覺寺座北向南,是巍山現存建築年代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明清兩朝僧綱司(佛教管理機構)駐地。等覺寺現保存有太陽宮,祿位祠、昭忠祠、大門和雙塔。 等覺寺建築佈局嚴謹,集塔、寺為一體,顯示了古代匠師的高超技藝,是研究明代早期木構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文物價值較高。 [1]  [3] 
2013年3月5日,等覺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等覺寺
地理位置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巍山古城報國街東側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376-3-67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等覺寺歷史沿革

等覺寺始建於南詔。
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寺僧無用自應天溧水來巍山與蒙化土知府左伽,蒙化衞帥葛公升以及名門望族共商擴建等覺寺,數年之後殿宇初成。
明正統二年(1437年),等覺寺各殿始塑佛像。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善信蘇圓通增建毗盧閣、韋陀殿於西北;寧覺英建觀音殿、地藏殿於西南;劉士孫建輪藏殿於正東,太陽宮後建藥師殿,殿東建三教庵,殿西建冷泉庵,庵內有井,明代狀元楊升庵兩遊蒙化曾居冷泉庵講學會友。同年,建雙塔。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僧綱司住持性定募資整修各殿,並新建後殿、更衣廳、方丈香廚等。此時為等覺寺規模最大,設施最齊的鼎盛時期。
清光緒年間,於太陽宮東建祿位祠。
清鹹同年間,兵燹,等覺寺大部被毀,僅存太陽宮等處。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昭忠祠改設成縣醫院。 [3-4] 
2015年10月1日,在等覺寺基礎上建成的巍山縣南詔博物館對外開放。 [4] 

等覺寺建築格局

等覺寺規模宏大,建制精美,座北向南,是巍山現存建築年代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明清兩朝僧綱司(佛教管理機構)駐地。等覺寺現保存有太陽宮,祿位祠、昭忠祠、大門和雙塔。 [3] 
等覺寺

等覺寺主要建築

等覺寺太陽宮

太陽宮為等覺寺主殿,較為宏偉,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長18.2米,進深四間,長16.1米,四周設廊,正面及兩側檐下施斗拱,後檐以垂柱,花板裝飾,整個建築用料粗大,莊重古樸,是明代建築的代表。 [3] 

等覺寺祿位祠

祿位祠位於太陽宮東側,祀雲貴總督林則徐,又稱林公祠。 [3] 

等覺寺昭忠祠

昭忠祠位於太陽宮西側,祀鹹同年間陣亡、殉難諸人及民國時期祀抗日陣亡將士。 [3] 

等覺寺雙塔

雙塔 雙塔
雙塔由土知府左琳及母張恭人,在等覺寺門前建造。雙塔高五丈餘,周圍四丈八尺,塔為九層密檐式方形磚塔,有佛龕,供石佛,塔磚刻有梵文,據傳説是一部完整的《金剛經》。塔頂有紫銅寶頂塔剎,高七尺,有金蓮蓋子,上系24個風鈴,象徵24節氣,蓮蓋上有銅葫蘆一個。雙塔各砌文銘碑一塊,大理石,高113釐米,寬51釐米,正楷書寫。 [3] 

等覺寺文物價值

等覺寺建築佈局嚴謹,集塔、寺為一體,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的高超技藝,是研究明代早期木構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文物價值較高。 [1] 

等覺寺文物保護

1988年,等覺寺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佈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5日,等覺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保護範圍:東至林公祠後牆外10米,南至冷泉巷,西至報國街,北至後所街。 [1] 

等覺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等覺寺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巍山古城報國街東側。 [3] 
  • 交通指引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內乘坐1路公交車文華書院路口站下車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