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符籙

(道教法術)

鎖定
道教各派常用的法術。以道教正一派最為擅長,因此常被稱為“符籙派”。符法緣起與道教創教時期的天書觀有關,道教內部認為這是天文大字的顯現,故稱為“雲篆”。從文字、書法史來看,乃是傳承自古符的古文字體,現今考古已發現早期的符書;但發展為宗教專用的法術符號,則是歷經各代高道的體會,才形成象形示意的結體,顯示象徵符號中的主法、法派,併發揮不可思議的功能。
中文名
符籙
類    型
法術
地    區
中國
宗    教
道教

目錄

符籙詳解

符籙的合稱(符文、符書、符術、符篆、符圖、甲馬)。按《説文解字》:符者信也。按《雲笈七籤》:籙者指戒籙情性。符指書寫於紙、帛上的筆畫屈曲、似字非字、似圖非圖的符號、圖形;籙指記錄於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道教某些道士聲稱用符籙可以召神劾鬼,趨吉避凶,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嗣漢天師府所用的符令,號稱符法正宗,以官將符法為主要,凡分召請類(如温天君符)、醫治類(如王天君符)、芟邪類(如殷天君符)、鎮宅類(如馬天君符)。凡書寫符令者均需齋戒沐浴,並依符秘存神布氣而後一氣呵成,每筆均需持咒,結體使之如官將、神靈之身:即分符頭、符身及符腳,而於符膽中注氣墨書,即可召請現身而展現各種職能。
奉道者或常民常到道壇求取符籙,以衞己身、鎮家宅,正一派早期即有一將軍籙以之護靈,隨其奉道年歲而擁有諸多將軍籙。如道教所稱的“祭酒”,現今通稱為道士,從傳度儀以至受籙儀,均需經由受籙而領受諸多官將吏兵,即可在設壇行道時呼召遣用。所以受籙道士即為仙官,從三五都功而逐級升至上清三洞之階,以顯示其道行、位階。
正一派的符籙便是表示其宗教上的神職身分,非經家傳、師授不能擁有,且需經由奏職、受籙才能擁有書符的資格。故符籙即表示需經受籙,才可驅使籙中吏兵,其本領高者可精通各種符法,以應私家或公眾的需求;縱使被民間稱為“小法”或“法師”的法派,依例也需遵從師授之制,才能表現符法真傳的職掌。
封建思想的一種。不足為倒

符籙法派源流

符籙術導源於巫覡。《後漢書》載:麴聖卿“善為丹書符。”《後漢書·方術傳》記費長房賣藥翁壺公學道,壺公“為作一符,……遂能醫療眾病。”《雲笈七籤》卷七《符字》説:“以道之精氣,布之簡墨,會物之精氣。”某些道士、煉氣士書符時運氣於符上,以之治病,可能產生一定療效。道書謂:“符無正形,以氣而靈。”
符籙術是道教正一道的主要修習方術。宋元時符籙三宗(所謂“三山符籙”)為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龍虎山天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