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樹堂

鎖定
竹樹堂全稱廈門市竹樹基督教堂,始建於1849 年,次年落成並正式開堂禮拜聚會,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年的歷史。現有建築系 1935 年重建,以原街名命名為竹樹腳禮拜堂。禮拜堂所屬範圍面積為 2751 平方米,聖殿面積為391.5 平方米。 由於歷史原因,本堂於 1981 年 12 月 20 日才恢復聚會,蒙主的引導與祝福,各項事工更是日漸完善,教會日漸興旺。現任會正牧師:陳美滿,牧師:吳瑞章、藍美華、三位傳道:盧貺、朱代平、陳進展,長老執事31人,在冊信徒 5000 多人,並設有內部刊物《葡萄園》。
中文名
廈門市竹樹基督教堂
簡    稱
竹樹堂
始建於
1849 年
地    址
廈門市開禾路133號
禮拜堂面積
2751 平方米
聖殿面積
391.5 平方米

竹樹堂歷史沿革

廈門市基督教竹樹堂位於廈門市開禾路133號。竹樹堂在中國也是歷史悠久的一個教堂。1847年8月,傳教士租當地民房作為佈道所。1850年7月,在原民房上加蓋一層,樓下作聚會用,可容納100人。12月23日,正式開始禮拜,主日上下午聚會,受洗有五人。
該堂在中國也注意創辦教育等事業,1855年2月6日創辦小學,1884年開辦救世醫院廈門分院。1915年建立幼稚園和蒙學堂。1923年廖清霞、廖悦發兩人開始籌備資金建立宗文小學。1935年開始重修聖殿,由畢業於美國工程學院的本堂長執子弟設計,同時由國外買來鐘樓大鐘,該聖殿於1936年重修完畢,也就是聖殿。抗日戰爭中該堂活動被迫中斷。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廈門光復,教會恢復禮拜,青年及慕道者人數眾多。
1958年廈門開元區關隘內堂會、溪岸堂會、深田內堂會合併入竹樹堂會。1966年教會停止聚會,1981年初步復會,1983年開始修建聖殿。教會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深受眾民的喜愛,為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1999年9月15日被廈門市宗教事務局、民族事務委員會授予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作貢獻的先進單位。1998年為災區捐款14.5萬元。 [1] 
1847年8月19日,美國歸正會打馬字牧師乘帆船卡羅萊號由香港抵達廈門。開始其在廈門長達四十多年的宣教生涯。
打馬字來廈後,在篔簹港岸邊的一片因竹林茂盛而被稱為“竹樹腳”的地方(今開禾路口)租賃民房為佈道所,他在每主日上、下午舉行禮拜。1850年7月,佈道所進行翻建,在民房上加蓋一層。同年12月23日,竹樹堂正式舉行禮拜,主日上、下午聚會。當年受洗有五人(含新街堂會)。次年2月26日教會創辦小學。1855年信徒發展到百餘人。1856年5月13日舉行首次長執會議,長執會制定規章八條,並公示三星期,得到所有信徒認可。由於信徒增加,教會遂於1859年10月30日,花費1300元大洋在竹樹腳民房附近建築一座正式教堂,並舉行獻堂典禮,教堂以所在地命名稱“竹樹腳禮拜堂”,現簡稱為“竹樹堂”。次年6月26日, 漳、泉長老會在竹樹堂會召開成立大會。
打馬字牧師在竹樹堂傳道近二十年。他牧會非常成功,關心信徒生活,經常給予幫助,因而得到信徒的敬佩。打馬字的家人亦熱心福音事工,參與廈門的宣教、文教工作。1870年,打馬字夫人馬利亞在竹樹堂開辦女學,招收婦女入學。後學校遷往鼓浪嶼,成為著名的毓德女中。其二女兒馬利亞發起廈門戒纏足會,為廈門廢止纏足陋習做出了貢獻。
打馬字重視華人教會自治,積極推動自治運動。1855年4月8日,竹樹堂與新街堂共同選舉四位長老、三位執事。1860年6月26日竹樹堂長執會成立,1862年,葉漢章長老被按立為竹樹堂首任華人牧師,成為中華教會自養自聘牧師之始創。
竹樹堂首任華人牧師葉漢章是平和人,生於1832年3月29日。年少被廈門一木材商家庭收養。他早年聽過打馬字講道,被聖靈感動,決心歸主,但遭到父親反對。後來,葉家的財產在小刀會動亂中盡失。走投無路的葉家人被打馬字收留,他們從打馬字的行為中見證了基督的大愛,深受感動,遂全家歸主。此後,葉漢章立志終生獻給主,他進入神學院學習,同時在教會侍奉,由於他基要真理紮實,又熟悉廈門風土民情,因此成為首位華人牧師的不二人選。在竹樹堂侍奉18年後,葉牧師又到小溪、台灣等地宣教,為福音在閩台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150年前的竹樹堂 150年前的竹樹堂
1883年,葉漢章牧師前往小溪,鄭鵬程先生任竹樹堂會第二任牧師。次年,竹樹堂興辦保赤醫院(後為救世醫院廈門分院)。1909年6月2日鄭鵬程牧師歸天家。由林温人先生任竹樹堂會第三任牧師。1915年,堂會建立幼稚園和蒙學堂。1930年,吳景星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四任牧師。1934年,由蔡志澄先生任竹樹堂會第五任牧師。他開辦民眾夜校和勉勵會,培養青年信徒讀聖經,吟聖詩,學習文化。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鷺島被日軍佔領。不少信徒逃往鼓浪嶼或外地避難,使參加禮拜人數減少。楊懷德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六任牧師。1940年,陳清潔先生接任楊成為竹樹堂第七任牧師。1943年,林儀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八任牧師。1945年9月日本投降,廈門光復。大部分信徒回到廈門,教會禮拜人數大增。教會聘請沈省愚先生擔任第九任牧師,其妻邵友文女士負責青年及慕道者眾的牧養工作。次年,沈省愚牧師離任,前往龍巖。鄭錫爵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十任牧師。是時教會信徒達600人。
49年後,竹樹堂加入“三自”。1951年竹樹堂牧師參加廈門市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籌委會,並擔任“三自”第一屆代表會主要成員。1958年該堂附設的醫院和學校由政府接辦。同年,三自實施“聯合禮拜”,將一些小教堂併入大教堂。廈門開元區關隘內堂會、溪岸堂會、深田內堂會合併入竹樹堂會。此時竹樹堂的牧師為嚴天佑。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竹樹堂和其他教堂一樣難逃厄運,被迫關閉。
1979年,國家落實宗教政策,一些被關閉的教堂重新開放。1981年12月20日,竹樹堂恢復聚會。據竹樹堂史料稱“是日信徒數百人,悲喜交集,感恩流淚。”在神的保守下,1983年,教會各項工作逐步恢復,教會動工翻修教堂,找回被拆走的大鐘,有無名氏奉獻償還維修欠款,福音興旺,歸主人數增加至400多人,聖歌團人數增加至60人,信徒達1000多人。並設立勉勵會、祈禱會、聖歌團練唱。廈門市基督教兩會任命嚴天佑牧師為竹樹堂會正。
1859年以來,竹樹堂先後存在三座禮拜堂。第一座興建於1859年。1903年,因教堂附近民房失火殃及教堂,教堂在火災中被燒燬。次年12月,由美國友人與信徒奉獻,重新建堂,建築費用7000元大洋,建起第二座教堂。現有建築為第三座教堂,她於1935年重修,所屬面積為 2751 平方米,教堂面積為 391.5 平方米。據專家介紹,竹樹堂建築風格接近於哥特式。教堂結構處理上則是對西方的先進結構材料加以折衷,融化在閩南建築風格中:其屋頂結構未採用西方傳統教堂的尖拱式扶壁技術,而採用木構三角鏑。
蒙主的引導與祝福,竹樹堂各項事工日漸完善,教會日漸興旺。現堂會有教牧四名,長老執事二十四人,在冊信徒四千多人,並設有內部刊物《葡萄園》。 [2] 
1847年8月19日 租竹樹民房為佈道所,主日上下午聚會。
1850年7月16日 原竹樹腳民房上加蓋一層,樓下作聚會用,可容納100人。
1850年12月23日 開始正式禮拜,主日上下午聚會。受洗有五人(含新街堂會)。
1851年8月11日 開始有婦女到本堂會參加禮拜。是年受洗有八人(含新街堂會)。
1855年2月26日 創辦小學。
1855年4月8日 本堂會與新街堂會共同選舉四位長老、三位執事,是年信徒發展到百餘人。
1855年4月10日 首次集長老會於竹樹,成為自治之始。
1856年5月13日 舉行首次長執會議。
1856年5月20日 制定長執會規章八條,宣佈三星期,無會友反對。
1859年10月30日 在竹樹腳民房附近建築一座正式教堂,建築費用1300元大洋,並舉行獻堂典禮,即竹樹堂會第一座聖殿。
1860年6月26日 漳、泉長老會於竹樹堂會召開成立大會。
1860年8月25日 本堂會與新街堂會分開自立堂會。並選舉四位長老、二位執事。
1862年2月11日 按立葉漢章長老為竹樹堂會第一任牧師,成為全國自養自聘牧師之始創。
1883年 葉漢章牧師離任往小溪,鄭鵬程先生任竹樹堂會第二任牧師。
1884年 開辦救世醫院廈門分院。
1903年 鄰右失火,竹樹堂會第一座聖殿被燒燬。
1904年12月 由美國友人與信徒奉獻,重新建堂,建築費用7000元大洋,即竹樹堂會第二座聖殿。
1909年6月2日 鄭鵬程牧師謝世。由林温人先生任竹樹堂會第三任牧師。
1915年 建立幼稚園和蒙學堂。
1923年 廖清霞、廖悦發,兩昆仲備資建宗文小學。
1930年 由吳景星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四任牧師。
1934年 由蔡志澄先生任竹樹堂會第五任牧師。開辦民眾夜校和勉勵會,培植青年讀聖經,吟聖詩,學習文化。
1935年 第三次重修聖殿。
1936年 第三次重修聖殿完工,即現聖殿。
1937年 5月10日 廈門被日本侵佔,參加禮拜人數減少,由楊懷德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六任牧師。
1940年 由陳清潔先生任竹樹堂會第七任牧師。
1945年 9月日本投降,廈門光復,楊懷德牧師離職,由林儀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八任牧師。是時大部分會友回廈門工作,教會恢復禮拜,青年及慕道者眾。聘請沈省愚先生及邵友文女士夫婦主理教務。
1946年 沈省愚、邵友文兩位同工離任,往龍巖教會工作。由鄭錫爵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十任牧師。是時聚會人數達600人。
1958年 廈門開元區關隘內堂會、溪岸堂會、深田內堂會合併入竹樹堂會。
1966年 教會停止聚會。
1981年12月20日 停止聚會十六年的教會初步復會,是日信徒數百人,悲喜交集,感恩流淚。
1981年12月24日 舉行復會後第一次聖誕讚美會,聖歌團僅十多人。
1983年 開始動工修建聖殿,被拆走的大鐘找回,有無名氏奉獻償還維修欠款,福音興旺,入教人數增加至400多人,聖歌團人數增加至60人,主日禮拜人數達700人。並設立勉勵會、祈禱會、聖歌團練唱。市兩會授嚴天佑牧師任本會會正。
1989年 本會長執會分設:聖工組、經濟組、房屋組、聖歌團、青年團契、巡家組、託兒所、值班室、接待組、喪喜組。
1991年 市兩會授莊肇華牧師任本會會正。
1991年5月 重新建立牧師樓一棟三層。12月舉行建堂140週年與復會10週年紀念。信徒達1360人。
1992年2月16日 市基督教兩會委派三一堂會陳以平先生任竹樹堂第十二任牧師兼會正。
1992年6月28日 舉行迎新送舊教牧人員茶話會,歡迎陳以平先生任竹樹堂會第十二任牧師、會正。謝立人先生為傳道。歡送嚴天佑、莊肇華、許家恩、何恩及牧師和劉謙生、吳憐憫等告老退休。
1992年8月9日 制定竹樹堂會首次規章制度。
1992年11月1日 經會友投票選舉:吳天星、郭靜宜、蔡來好、陳靈金、廖世榮五位執事被選為長老,鄭益羣、林珠瑛、黃約仁三位為候補長老。本會長執會增設:福音基金會
1993年8月15日 美國歸正宗教會代表團一行38人來訪,温德爾.卡爾森牧師在主日崇拜上證道,題為“五餅二魚”。
1994年8月1日 謝立人傳道調往市基督教兩會工作。
1994年8月14日 陳以平牧師代表兩會宣佈楊瑞麟牧師任竹樹堂會第十三任牧師。
1994年9月23日 市基督教兩會召開全體委員座談會,紀念三自運動44週年暨迎國慶,並宣佈楊瑞麟牧師任竹樹堂會會正。
1994年10月8日 世界聖經公會一行8人訪問本會。
1995年2月18日 晚上新春佈道會,美國教會鄭國治牧師到本會證道,楊瑞麟牧師主持並翻譯。
1995年5月9日 台灣教會異象佈道團一行9人,由李幼卿牧師帶隊到本會以歌舞形式佈道,楊瑞麟牧師主持。
1995年6月15日 晚上新加坡真理堂會聖歌團一行24人來本會獻唱,由潘志誠牧師帶隊。
1997年8月 吳瑞章牧師由同安後河堂會調入本堂會。設立陳資熙、吳德隆、張美佑、陳慰君、吳意足、李素賢六人為執事。
1998年10月1日 雲南苗族唱詩班來本會獻唱。
1999年9月 鄭慧傳道調往雲南工作。
1999年11月 原鷺江幼兒園使用範圍歸回本會。
2000年4月20日 菲律賓磐石音樂佈道團來本會獻唱。
2000年5月1日 上海景靈堂會合唱團來本會獻唱。
2000年9月17日-18日 舉行建堂立會150週年慶典,內容有感恩禮拜、慶典、培靈會、交通座談會、聯合讚美會等。

竹樹堂機構

教牧組、探訪組、聖樂組、主日學、宣教組、房產組、安保組、醫療組、財務組、接待組、喪事組、炊事組、陪談組、後勤組、文職網絡組、檔案組、中老年團契、交通見證會、福音基金會、主愛基金會、婚前輔導組、青年部
青年部又分英文查經班、中文查經班、敬拜讚美組、少年團契、青年詩班 、接待組

竹樹堂歷任牧師

葉漢章、鄭鵬程、林温人、吳景星、蔡志澄、楊懷德、陳清潔、林儀、鄭錫爵、嚴天佑、莊肇華、許家恩、陳以平、楊瑞麟、吳瑞章、陳美滿、藍美華、李恆全

竹樹堂公交路線

廈門開禾路129號
(乘BRT1,2,3號線,10路,11路,23路,25路,28路,31路,71路,97路,102路,201路,505路,506路,507路,509路,534路,806路,廈30A,廈30B,廈52線,廈56線到開禾路口站下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