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

鎖定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又稱突厥語國家和團體友好兄弟合作大會),(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Assembly Turkic),是加強突厥語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的國際性區域會議。
中文名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
外文名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Assembly Turkic
成立時間
1993年
會議宗旨
加強突厥語國家間友誼與合作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簡介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又稱突厥語國家和團體友好兄弟合作大會),(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Assembly Turkic),是加強突厥語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的國際性區域會議,有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成員國。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歷屆會議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首屆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

首屆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於1993年舉行,前10屆會議均在土耳其召開。 [1]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第十屆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

2006年09月18日至20日,第10屆突厥語國家和團體友好兄弟合作大會在土耳其南部沿海城市安塔利亞舉行。會議提出為成立突厥語國家共同體進行必要的基礎性準備。
這次大會是由土耳其合作與發展局與突厥語國家和團體友好兄弟合作基金會聯合召開的。來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和土耳其等國家以及世界各地的突厥語羣體約500人與會,其中包括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官
員、專家、學者、實業家及非政府組織代表。前9屆大會在1993年至2001年每年召開一屆。本屆大會與上屆則相隔了5年。
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出席會議開幕式並發表講話,建議成立突厥語國家共同體。埃爾多安説,土耳其所在的歐亞地區是國際政治的大博弈場,是受當今國際局勢消極影響最多的地區。土耳其作為該地區國家面臨着諸多挑戰,不可能作為旁觀者,不採取主動即陷於被動,土耳其應將這些危機轉為機遇。他説,講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的國家分別在各種政治、經濟和軍事聯盟之外還根據語言和文化組成各自的聯合體,突厥語國家也應建立這樣一種互相支持的形式,在對外政策上協調一致。他提出了加強突厥語國家關係的三項具體建議:一是在推動經貿方面,以能源項目為主增加相互投資;二是在文化方面加緊推動語言的一致化,重寫共同歷史並以此作為教科書;三是在政治問題上成立突厥語國家共同體,在國際上相互支持。
大會分6個委員會進行了討論。這些委員會包括:國際關係和傳媒委員會、文化委員會、教育和科技委員會、社會管理和法律委員會、經貿、金融和旅遊委員會以及青年委員會。
會議結束時發表的公報中建議,為成立突厥語國家共同體進行必要的科學論證,進行必要的組織準備,併為此起草行動計劃。公報還宣佈了大會根據討論情況決定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採取的一系列措施。
與以往不同的是,過去歷次大會主要由民間基金會倡導,而這屆大會則是政府積極參與組織協調,多名政府高官與會。主持大會的土耳其國務部長阿塔拉伊説,突厥語國家之間的關係最近15年來並沒有達到所希望的水平,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應重新考慮這種關係,邀請國家機構官員與會就是為了使大會制定的計劃真正有效付諸實施。
土耳其在冷戰結束後加強了與中亞新獨立國家的關係,並把中亞歐洲巴爾幹地區視為其對外政策中的重要依託。隨着世界全球化和地區集團化的發展,土耳其加緊了加入歐盟的步伐。面對入盟進程阻力重重,面對世界諸多國家迅速發展的勢頭和地區性合作組織作用加強的趨勢,土耳其更加重視推動以其為主導的地區集團化建設並藉此提升其地位與實力。儘管如此,此間分析人士認為,突厥語國家共同體從醖釀到成立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 [2] 

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第十一屆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

2007年11月17日,為期三天的第11屆突厥語國家友誼與合作大會17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開幕。
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發展突厥語國家在經濟、科技、文化、旅遊和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宣傳突厥文化以及討論突厥語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的解決方法。
來自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土耳其等國的代表參加了會議。代表們還將就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的關係、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衝突問題、伊拉克阿富汗突厥族系居民的生存狀況等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