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穿令箭

鎖定
穿令箭又稱穿令、穿腮,是雷州半島流傳已久的一種年例敬拜祭祀神靈的一種儺技活動,具有驚險、神秘色彩。 [3]  “穿令”的神奇之處在於,整個過程沒有流血現象,甚至“撥出令箭後稍做休息,面部就能復原”。穿令習俗兼具巫俗與龍崇拜特徵,是農耕文明、海洋文明長期碰撞的產物。穿令時所用的“令箸”還可作為“龍鬚”的象徵物,從而包含了祭龍內容。 [1-2] 
“穿令箭”表演時,“神童”先用一支銀令穿舌,再用一支大鐵令穿腮,然後進行巡遊表演。表演結束後才拔除銀令和鐵令,拔出時,穿透部位竟無血無痕。穿令習俗是儺俗、巫俗、崇龍俗、崇雷俗相結合的產物,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勇氣與智慧。“穿令箭”以雷州市北和鎮洋家村與麻章舊縣村的穿令箭習俗最具代表性。 [1-2] 
中文名
穿令箭
別    名
穿令、穿腮 [2] 
地    點
廣東湛江
特    徵
兼具巫俗與龍崇拜特徵 [1] 

穿令箭神奇絕技

“穿令”時所用“令箸”為“龍鬚”的象徵物 “穿令”時所用“令箸”為“龍鬚”的象徵物
穿令,也稱穿令箭,穿令習俗是巫俗、崇龍俗、崇雷俗相結合的產物。“穿令”時所用的“令箸”可以作為“龍鬚”的象徵物,所以也是當地人“崇龍俗”的表現。 [2]  穿令箭是雷州半島流傳已久的一種媚神“忍術”,具有驚險、神秘色彩。雷州先民戰勝自然的善良願望與挑戰身體極限的極端行為,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勇氣與智慧。 [1] 
穿令箭這一習俗主要流佈於雷州市的附城、白沙、松竹、南興、北和、雷高等鎮。且以北和鎮洋家村的穿令箭習俗最具代表性。表演時,“神童”先用一支銀令穿舌,再用一支大鐵令穿腮,然後在全村進行巡遊表演。表演結束後才拔除銀令和鐵令,拔出令箸時,穿透部位竟無血無痕。如不親眼目睹,簡直是難以置信。 [1] 
表演出遊前三天,先將令箭打磨清洗,然後恭恭敬敬地放入廟宇封令。取令要鄭重其事,香燭拜祭。“穿令”者更需沐浴淨身,不近女色,還要齋戒三天。穿令箭出遊,顯示有神靈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凶化吉。“穿令”的人認為自己就是“被神靈附體的人”。他們會被村民們與神像一起抬着走村串户,接受民眾的頂禮膜拜。 [2] 
穿令箭。就是在年例遊神時,把一支4-5斤重的大鐵針從人體的每個部位穿過。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嘴兩傍穿過。有的穿三支4-5斤重的大鐵針。但只能是男性,從幾歲、十幾、二十幾、三十幾、至六十歲的男人都有穿令箭的。
“穿令”的神奇之處在於,整個過程沒有流血現象,甚至“撥出令箭後稍做休息,面部就能復原”。 [2]  神奇的是他們穿令箭時不痛,不流血,遊神完了時,把令箭撥出來,用些香灰擦在穿令箭的傷口上,傷口立刻完好如初,和平常人一樣了。

穿令箭元宵節目

遊神—穿令 遊神—穿令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古往今來元宵節都十分隆重,各地均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活動。湛江地區的鬧元宵,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內容和形式,也有自身的地域習俗和特色。清朝《遂溪縣誌》有載:“上元張燈結綵,舞獅子象雜劇遊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鞦韆,猜燈謎,士庶歡遊達旦,日慶元宵。”湛江慶元宵活動一般包括:吃湯圓、入社分豬肉、食大餐、遊神、巡遊、開燈、舞龍舞獅、放煙花炮竹、過花橋、爬花塔、看泥塑、遊飄色、演大戲、體育賽等,形式豐富多彩,場面熱鬧非凡。此外,湛江的一些地區流傳着獨特的、非一般人所能的絕招絕技表演。這些超羣絕活,藏於鄉野,表演者其貌不揚,平時刻苦練習,不顯山不露水,元宵節則大顯身手,成為鬧元宵的重頭戲,也是湛江慶元宵的一大奇觀。湛江東海島東山圩的“遊神”,抬神轎的年輕村民會激情昂揚地一路橫衝直撞。聽他們説,這是故意鬧出動靜,“要把神靈喚醒”。 [2]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頰,是元宵節期間,湛江各地鄉村巡遊表演的一項絕技。令箭用金屬特製,有銅、鐵、銀、不鏽鋼等各種材質的。結構實心,上粗下細,尾部呈針狀,長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用令箭由一邊臉頰穿進口腔,再從另一邊臉頰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讓人們抬着遊行,行程有的數公里,時間兩三個小時,自始至終神態自然。令箭拔出,表演者的臉頰看不見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跡,令人驚歎。也有穿耳、穿舌一類難度高的表演
民間習俗,表演出遊前三天,先將令箭打磨清洗,然後恭敬地放入廟宇封令;取令要鄭重其事,香燭拜祭。表演者要沐浴淨身,有的還齋戒吃素三天。穿令箭出遊,顯示有神靈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凶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數不講報酬,過去一般獎勵花生油1.5公斤,豬肉2.5公斤。表演極其講究,令箭入面頰的部位要準確,拔箭要注意手法,容不得半點馬虎。民間傳説最長的令箭,是解放前在調羅村表演的一支令箭,表演者面部入箭,外露部分長達3米多,需三個人用叉頂着令箭遊行,轟動一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