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稷益廟

鎖定
稷益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陽王鎮陽王村故俗稱陽王廟。創建時間不詳,重修於元至元年間(1264~1294),佔地面積130餘平方米。 [1] 
稷益廟,廟宇南臨稷王山北望汾河水,坐北向南,原山門、獻亭、兩廂房已毀,現僅存舞台和正殿。舞台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施大額枋,台口寬近10米,稍間空間較大,這種形制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重要實物資料。 [1] 
2001年6月25日,稷益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稷益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新絳縣陽王鎮陽王村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13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273-3-79

稷益廟歷史沿革

稷益廟 稷益廟
稷益廟創建時間不詳,重修於元至元年間(1264~1294)。 [1]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擴建重修。 [1] 

稷益廟建築格局

稷益廟 稷益廟
廟坐北向南,原山門、獻亭、兩廂房已毀,現僅存舞台和正殿。舞台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施大額枋,台口寬近10米,稍間空間較大,這種形制是我國戲曲發展史上的重要實物資料。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檐下施斗拱,殿頂三彩琉璃光彩照人。大殿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所建原構。舞台也應與大殿建造基本同時。正殿東、南、西三內壁繪滿彩色壁畫,總計130餘平方米。內容多為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説,歌頌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穡、為民造福的事蹟,表現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災害的堅韌不拔精神。東壁繪“朝聖圖”,以三聖殿為中心,以羣山為背景展開壯闊的畫面。三聖身着帝王裝袍服,左右兩旁有侍女奉立,前側有文武百官雲集,文臣手持笏板,武將手握刀劍兵刃。畫面重點突出,人物貴卑有別,姿態各異,再現了古時規模壯觀的百官朝拜場面。除百官外畫面還增加了農夫形像化內容。有的肩挑獵物、樹枝,有的捆縛蝗蟲精,有的手抓螞蟻和害蟲、野草,有的手持五穀、肩扛鋤頭等,於他處壁畫所不見。西壁以大禹、后稷、伯益為中心展開畫面,有百官朝拜,有後稷、伯益的傳説故事。東壁右上部畫“后稷降生”圖,包括“祭祀天地”“后稷出生”“牲口圈中”“禽鳥飼養”“樵夫發現”“母親抱回”“鄰里探望”等內容。西壁左上部畫“教民稼穡”圖,包括“燒荒圖”“耕穫圖”“伐木圖”“狩獵圖”等內容。傳説故事以連環畫形式分繪東、西兩壁,畫面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生活氣息濃郁。南壁西側畫“酆都獄門”“陰曹地府”,東側畫“東帝赴會”。大帝有説是張道陵,羽扇綸巾,率眾官出行朝聖。全部壁畫有人、神、鬼率計四百餘個,以山水、樹木、花草、鳥獸穿插相間,渾然一體,層次清晰,藝術構思新穎別緻,堪稱古代繪畫藝術之精品。據壁畫題記,由山西翼城縣畫士常儒及,其兩子常來、常耜與門徒張細,絳州畫士陳圓及侄陳文、門徒劉崇德所繪。 [1] 

稷益廟文物遺存

稷益廟 稷益廟
廟內正殿內有總計約130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多為古代神話傳説,歌頌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穡、為民造福的事蹟,在我國的寺觀壁畫中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生動體現。壁畫畫藝精湛,佈局嚴謹,是研究明代壁畫風格和藝術內涵的重要實物,藝術價值極高。其東壁繪《朝聖圖》,整幅畫以一座宮殿為背景,伏羲、神農、黃帝三聖坐於殿中,兩旁及左右廂房中侍女成羣,手執壺漿果盤。有文武百官朝賀、衞士侍立,階下左右兩側有將士、農夫、獵户等到此朝拜。農夫有的手執五穀、肩扛農具,還有的捆綁着與人一般高的蝗蟲,手拿螞蚱等害蟲和野草;獵户則手持大刀,背挎弓箭,摩拳擦掌,彪悍勇武。畫面左下方為大禹朝聖的場面,前有侍從捧着珊瑚、寶鼎、貢案,大禹頭戴王冠,身着紅袍,挺立橋頭,左右侍女隨從執幡傘護駕,前呼後擁,氣勢威嚴。《朝聖圖》的外圍則佈列着有關后稷的神話傳説,包括祭祀天地、后稷誕生、拋棄郊野等。歷史與傳説結合,使畫面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特別是其中初生沐浴、馬拉轎車、樵夫擔柴、屋宇側開的摺疊式窗户等,頗有晉南特色。西壁壁畫為朝拜大禹、后稷、伯益,三聖凝神端坐,現出帝王之色。在其身後,有宮女、侍吏多人,他們奉果盤、捧瓊漿執如意、撐傘蓋,侍奉在側。階陛之下文武百官侍立,或戴梁冠、或戴烏紗、或束軟巾、或着纓胄,分層列於兩側。階前有一位官員正手執笏板躬身朝拜,虔敬之情表露無遺。在朝聖者的外圍則描繪了祭祀、燒荒、耕穫、田獵等農業生產活動的場景。祭祀場景中,帝王帶領百官朝着大禹、后稷和伯益的牌位躬身拜祭,餚饌齊備、鐘鼓齊奏,壇上祥雲繚繞、花木扶疏,一派莊嚴肅穆。而在《耕穫圖》中,將春種、夏耘、秋收集於一圖。上端耕牛拉犁暫歇,扶犁的農夫正和田邊的紅袍官員聊着什麼,樹下的妻子已給他準備好了飯菜;中間父子在鋤禾,年輕的婦人正挑着飯菜朝他們走來,迫不及待的孩子已經端了一碗飯跑來,年長者似乎聽見了孩子的叫喊,停下活計朝着孩子望去;下端則是收割、碾場、揚場、裝運穀子的情景,各道工序緊張有序地展開,場面熱火朝天。這些場景的創作並非憑空臆造,其中的很多場面時仍見到,是明代寺觀壁畫中的上乘之作。 [2] 

稷益廟文物價值

稷益廟據史書記載,后稷名棄,為有邰氏女姜塬所生。棄在“禪讓”時代被堯舉為農師,舜因他有功於民,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周人傳説他是開始種植稷和麥的人,因此尊他為農神。伯益與夏禹同時,相傳他發明了鑿井。遠古人類用水,常離不開河流天然水。鑿井的發明,開創了人類生息人為取水的先河,既便利了生活又為農業的起源創造了條件,無疑具有劃時代意義。 [1] 
稷益廟 稷益廟

稷益廟歷史文化

稷益廟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廟宇。傳説后稷為堯舜時的農官,是周朝的始祖,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創者,被後世奉為“農神”。傳説伯益大禹的執政官,也是秦王室贏氏的先祖,主要功績是“助禹治水”。天下祭祀后稷之廟很多,但只有后稷的家鄉將稷、益合祭,極富特色。 [3] 

稷益廟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稷益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稷益廟旅遊信息

稷益廟地址

稷益廟交通

自駕前往稷益廟:從貴州出發,沿着瀘昆高速、貴陽繞城高速、蘭海高速、渝築高速、重慶繞城高速、包茂高速、西安繞城高速、連霍高速、榆藍高速、京昆高速到達稷益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