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雍六郡流民起義

鎖定
元康八年(298),由於戰亂和連年災荒,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陽、扶風、始平、武都、陰平等六郡(今甘肅東南和陝西西部地區)人民數萬家,在巴□豪酋和漢族大姓率領下流入漢中就谷,繼而進入益州。其中少數首領曾進行過劫掠,絕大部分流民都分散到各地充當傭工和佃户。秦雍六郡流民起義開始。
中文名
秦雍六郡流民起義
舉行人物
秦雍二州流徙至益州的流民舉行
意    義
推翻了西晉王朝在益州的統治
發生時間
元康八年(298)

目錄

秦雍六郡流民起義簡介

西晉時秦雍二州流徙至益州的流民舉行的起義。它推翻了西晉王朝在益州的統治,建立了大成政權(見成漢)。

秦雍六郡流民起義歷史背景

流民首領之一的巴賽豪酋李特,原居住在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東漢末遷漢中,曹操克漢中後又被遷至略陽(今甘肅天水東北)。其兄弟五人,長兄李輔留略陽,其自與弟庠、流、驤同時入蜀。李特兄弟救助貧、病流民,頗得人心。永康元年(300)十一月,益州刺史趙庇為實現割據野心,竭力拉攏李特兄弟和六郡大姓,以李庠為威寇將軍,使召募六郡壯勇萬餘人守衞北道。永寧元年(301)正月,趙庇懼李氏兄弟勢力太盛,藉故殺死李庠及其子侄宗族三十餘人(一作十餘人)。於是李特起兵攻破成都,趙庇兵敗被殺。朝廷遣平西將軍、領護西夷校尉、益州刺史羅尚入蜀,下令流人全部返回原籍,七月上路。並令梓潼太守張演在其所轄境內設立關卡,搜奪流民財物。廣漢太守辛冉甚至企圖將流民首領全部殺死。散在各地充當傭工和佃户的流民本不願走,加之莊稼未收,缺乏資糧,眾皆愁怨。李特多次向羅尚請求放寬流民遣返期限,流民十分感激。他還於綿竹(今四川德陽北)結大營以收容流民。李特把辛冉懸賞捉拿李特兄弟的佈告改為“能送六郡之豪李、 任、 閻、趙、楊、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賞百匹。”於是這些大姓酋豪也迅速靠攏李特。流民共推李特為首領,在綿竹起義,進軍至成都。他與蜀民約法三章,施捨賑貸,禮賢拔滯,軍政肅然。蜀中流傳歌謠:“李特尚可,羅尚殺我,平西將軍,反更為禍。”太安二年(303) 正月,義軍佔領成都少城,羅尚據太城固守。蜀中結塢自保的豪強大族紛紛歸順義軍。李特因軍中缺糧,將流民分散到諸塢堡就食。不久,朝廷派水軍三萬前來鎮壓。諸塢堡主動搖,羅尚乘機與之秘密勾結,合兵襲擊李營。李特戰死,義軍損失慘重。義軍在李流及李特長子蕩、三子雄率領下繼續戰鬥。三月,李蕩犧牲,官軍節節逼進。李流曾一度準備投降,李雄堅決反對,並大破官軍。義軍轉危為安,李流遂將軍權交與李雄。由於蜀中地主堅壁清野,並挾持人民大量向荊州和寧州流徙,義軍軍糧再次發生嚴重危機。後得到青城山(今四川灌縣境內)大地主、道教首領範長生大量資給,義軍再度振作。九月,李流病死,眾推李雄為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

秦雍六郡流民起義結局

十二月,李雄率軍急攻成都,羅尚潛逃,餘軍投降,義軍佔領成都。永興元年(304)十月,李雄稱成都王。光熙元年(306)六月,改稱帝,國號大成,拜範長生為丞相、天地太師,復其部曲不豫軍徵,租税一入其家。新建立的大成是一個封建政權,但初期政治較為清明。它規定每年賦税為:男丁谷三斛,女丁一斛五斗,疾病者折半;户調不過絹數丈、綿數兩而已,遠較西晉十六國時期其他政權為輕。安定的社會秩序為當地人民提供了休養生息的環境,也為中原人民提供了避亂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