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

鎖定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寧縣、合水縣、華池縣,是秦時期的古遺址。 [2] 
秦始皇修直道起咸陽,達九原(今內蒙包頭),延連700餘千米,其中甘肅段是要害地段。直道南自陝西旬邑入甘肅正寧,北自華池出省境入陝西吳起,境內全長約300千米。 秦直道沿子午嶺北行,翻山越嶺,馳川奔坡,蜿蜒盤繞,塹山填谷,修造道橋,飭建城障,夯築烽燧,形成軍事性強的交通線。直道跨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4縣的30個鄉鎮50餘村莊。現存道路遺址,最窄者4~5米,最寬者6~10米。沿道路兩旁的險要之地,仍保存有城障、關隘、烽燧遺址。其中華池段保存較好。直道所經之地,大都是山區林地。部分地段仍在使用,大部分荒廢。 秦直道是重要的線形文化遺產,對中國古代軍事、經濟、文化、民族融合等研究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研究價值。 [2]  [8] 
2013年5月,秦直道遺址慶陽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
地理位置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寧縣、合水縣、華池縣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476-1-476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大將軍蒙恬、太子扶蘇徵調民工數萬,“塹山堙谷”、燒山伐木,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終於築成了這條古道。 [3] 
2014年,慶陽市政協安排部署,由文史委負責組織,開展對境內秦直道進行調查。歷時16個月,完成了野外調查和資料的彙集整理工作。 [7] 
2022年8月31日至9月1日,為加強慶陽秦直道遺址研究保護工作,慶陽秦直道管委會組織工作人員開展了秦直道合水段巡查保護工作。 [5]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遺址特點

秦直道正寧段局部
秦直道正寧段局部(11張)
秦始皇修直道,起咸陽,達九原(今內蒙包頭),延連700餘千米,其中甘肅段是要害地段。直道南自陝西旬邑入甘肅正寧,北自華池出省境入陝西吳起,境內全長約300千米。 秦直道沿子午嶺北行,翻山越嶺,馳川奔坡,蜿蜒盤繞,塹山填谷,修造道橋,飭建城障,夯築烽燧,形成軍事性強的交通線。直道跨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4縣的30個鄉鎮50餘村莊。現存道路遺址,最窄者4~5米,最寬者6~10米。沿道路兩旁的險要之地,仍保存有城障、關隘、烽燧遺址。其中華池段保存較好。直道所經之地,大都是山區林地。部分地段仍在使用,大部分荒廢。在秦直道慶陽(正寧)段的“秦一號兵站遺址”仿秦式烽火台上俯瞰,秦直道在子午嶺茂林中若隱若現。 [2]  [4]  [8] 
華池縣境內的秦直道上,沿途發現城障、烽燧、哨所等十多個。包括元城鄉碾子畔村與陝西吳旗縣長官廟鄉曾岔村交界處的林溝梁城障遺址,城內面積約1000平方米。障中發現有方錐形烽墩以及粗繩紋板、筒瓦等遺物;元城鄉呂溝嘴村的營盤梁城障遺址,現存障牆長約50米,高4.5~5.2米,附近有較多的粗、細繩紋瓦片,還出土一件空心鐵鏟。在合水縣境內,已發現人工築的土橋50餘座,烽燧20餘座,寨堡窯莊20餘處。據考察,甘肅境內直道沿線共有126座烽燧,用以傳遞軍情消息。並有正寧縣的調令關,寧縣的沮源關(興隆關),合水縣的大山門關、澗水坡關、午亭子關,華池縣的老爺嶺關、黃蒿地畔關、打扮梁關等關卡,稽查來往行人。 [6]  [8]  [9]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文物遺存

正寧驛站遺址出土瓦當 正寧驛站遺址出土瓦當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在劉家店、南店、蘆邑莊、午亭子、打扮梁、白澗等地發現瓦片、磚塊和陶片等秦漢遺存。 [8]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研究價值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
秦直道是重要的線形文化遺產,對中國古代軍事、經濟、文化、民族融合等研究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研究價值。 [2]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保護措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秦直道遺址慶陽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旅遊信息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地理位置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寧縣、合水縣、華池縣。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慶陽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秦直道遺址慶陽段,路程約146.5千米,用時約2小時1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