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

鎖定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安塞縣、志丹縣,全長約385千米,是秦朝時期的古遺存。 [2]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位於陝甘兩省交界的子午嶺山上,由甘肅旬邑縣馬蘭鄉進入延安地界,經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安塞縣、志丹縣、全長約385千米。路基一般寬20米~60米,在富縣車路梁處最寬達100米,可並行十幾輛戰車。秦直道的沿線烽燧密佈,在短時間便可傳遞軍情警報。此外,每隔幾十裏,還建有驛舍兵站,設施俱全。在志丹境內的任窯子、安塞境內的紅花園,還發現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人認為它們是秦漢時的離宮別舍。根據文物專家調查,秦直道至少沿用到漢唐時期。通行的便利,大大“縮短”了沿線各地的空間距離,為文化的交匯和信息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2009年,陝西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隊對富縣樺溝口秦直道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2050平方米。秦直道遺蹟以及沿線的烽燧堡塞,對於研究秦漢北方地區的歷史,特別是中原王朝與西北民族的戰爭史、交通史、通訊史和民族關係史等,具有重要的人文歷史信息價值。秦直道是國內外唯一的二千多年前就已載入史冊的一條大道,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長、最寬的歷史大道,具有世界性、歷史性、文化性、唯一性,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 [3]  [5] 
2013年5月,秦直道遺址延安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
地理位置
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安塞縣、志丹縣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46-1-44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抵禦來自北方匈奴的侵襲,鞏固西北邊防,命令大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修建了一條重要軍事戰略要道——秦直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史記·蒙恬列傳》中也有相關記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及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秦直道,南起漢之雲陽縣甘泉宮(今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沿子午嶺、白于山分水嶺山脊或高地選線,以塹山為主,低凹處增土夯築,遇河架橋,直通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全長近800千米。 [3] 
秦直道遺址富縣楊家灣至水磨坪段局部 秦直道遺址富縣楊家灣至水磨坪段局部
1962年,富縣報社記者蘭草隨一個陝甘邊界考察隊來到富縣車路梁、水磨坪一帶。在人煙稀少的山脊上,蘭草偶然看到一條蒼茫寬闊的古道,勢無可擋地伸向遠方。經多方考證,蘭草認為這條古道就是秦直道,並將一篇名為《秦直道》的散文發表在《新民晚報》上。 [3] 
1978年~1984年,靳之林多次徒步3000裏考察秦直道,首次提出了秦直道東線説,即秦直道南起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雲陽鎮的梁武帝村的漢甘泉宮遺址,沿子午嶺北上經淳化、旬邑,進入延安市的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五縣,再由安塞進入陝西榆林市的靖邊、橫山、榆陽,由榆陽進入內蒙古東勝市的伊金霍洛旗、東勝區、達拉特旗,由達拉特旗向北經昭君墳渡黃河進入包頭,抵達終點陰山的包頭市麻池古城的秦九原郡遺址,這條路線南段的大部分就是子午嶺上的聖人條。 [4]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2張)
2006年,秦直道作為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項目立項,以研究員張在明為帶隊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隊成立。2006~2008年,考古隊相繼對陝西咸陽、延安和甘肅慶陽3市9個縣的直道進行了考古調查,並對陝西富縣車路梁和黃陵南桂花兩個地點進行了考古鑽探和試掘。 [4] 
2009年,陝西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隊對富縣樺溝口秦直道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2050平方米。 [3] 
2010年7月,張在明又一次帶領考古隊進駐人跡罕至的興隆關(沮源關)進行發掘。 [4]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遺址特點

綜述
志丹任窯則直道配套建築遺址 志丹任窯則直道配套建築遺址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位於陝甘兩省交界的子午嶺山上,由甘肅旬邑縣馬蘭鄉進入延安地界,經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安塞縣、志丹縣、全長約385千米。路基一般寬20米~60米,在富縣車路梁處最寬達100米,可並行十幾輛戰車。秦直道的沿線烽燧密佈,在短時間便可傳遞軍情警報。此外,每隔幾十裏,還建有驛舍兵站,設施俱全。在志丹境內的任窯子、安塞境內的紅花園,還發現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人認為它們是秦漢時的離宮別舍。根據文物專家調查,秦直道至少沿用到漢唐時期。通行的便利,大大“縮短”了沿線各地的空間距離,為文化的交匯和信息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3]  [5] 
富縣樺溝口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2張)
富縣段全長125千米,通過在富縣樺溝口考古大面積挖掘,考古隊在約20~70釐米的土層下,發現了上下兩個年代的路層,路層上遺留有大量呈千層餅狀的車轍印、建築遺蹟及墓葬、銅鏃、錢幣等物,通過檢測這些遺蹟遺物,考古人員發現,上層路面年代為西漢中晚期,下層路面年代為秦朝至西漢早期。
發掘中心區的建築遺址中,揭露出數處夯土磉墩和置於其上的柱礎石。從殘存的磉墩布局看,在道路兩側各建有一排房屋。房屋面寬約3.5米,開間數和進深不詳。基址中有大量的秦漢時期的繩紋筒瓦、板瓦及陶片堆積。根據周邊地形判斷,這應是一處規格較高的關卡性質的遺址。
發掘中心區及其上、下方,都發現了與直道平行、且規格較高的夯土護坡,最長的一段長達66.5米,剖面均呈梯形,較大收分,夯層清晰,厚薄不等,土質細密堅硬。直道轉彎處路面寬闊,臨溝一面需要大量墊方時,則採用遺台填築法,護坡皇數級階梯狀。在中心區道路內側,還發現一段靠山護坡,順山勢呈三級階梯式夯築,高約3.8~4.6米,頂部形成一個堅固寬闊的平台,長約20米,寬約15米,枱面較平整,居高臨下,下方道路、關卡、葫蘆河盡在眼底,推測是一處瞭望哨性質的遺址。
發掘區還發現一座小型的豎穴土坑墓。墓穴打破了上下兩層路面,墓主頭骨移位,腳手俱失,無任何隨葬品,可能為非正常死亡者的棄埋坑。據C14測定,入骨時代距今2098年左右,上下誤差77年,取最小值,約在西漢成帝(前33年~前8年在位)時期,與臨近探方出土的王莽時期(9年~24年)的“大泉五十”銅幣的年代相近。 [4-5] 
黃陵縣興隆關
興隆關 興隆關
興隆關位於黃陵縣子午嶺上,是子午嶺的主脈,沮河的源頭。2200多年前,這裏是秦直道重要的一個關口,而在2200多年後,這裏成為秦直道東西線的分歧點,西線説認為秦直道從這裏折向西北,走了甘肅慶陽,東線説認為秦直道從這裏由東折向北方,走了延安。通過考法挖掘,考古人員得到了4個不同年代的路層,其中在興隆關以東挖掘出的2個路層所藴含的歷史信息和富縣樺溝口秦直道的路層高度一致。至此,在這場持續了30多年的爭論中,東線説有了新的科學考古支持。 [4] 
甘泉縣聖馬橋
甘泉縣橋鎮方家河村西仍保留高大的橋墩遺蹟,被稱為聖馬橋,路基傍巖部分斬山鑿石,鑿痕依然清晰可辨,臨溝部分填土夯築,充分顯示“塹山堙谷”的工程規模。 [5]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文物遺存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基址中有大量的秦漢時期的繩紋筒瓦、板瓦及陶片堆積。在直道關卡遺址下方上層路面的車轍樑上,出土了一件北方遊牧民族常用的三稜三翼式青銅箭頭。出土時,箭頭方向朝上,指向守軍一方,説明地處關卡要津的周圍曾多次發生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或衝突。在關卡遺址中部的路面上,發現一枚完整的“大泉五十”新莽銅幣,為秦直道使用提供了可信的斷代依據。 [5]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歷史文化

秦直道
秦直道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俗稱為古代的“高速公路”,是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通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梁五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14縣,全長約700多千米。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30~40米。秦直道縱穿陝北黃土高原,沿海拔1600多米的子午嶺東側北上,在延安境內全長約385千米,跨越了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五個縣域,然後向東北延伸,通往內蒙古包頭市。其中富縣秦直道是保存最為完好的路段之一。 [5] 
相關記載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行北方,病逝於沙丘平台(今河北鉅鹿東南)。秦二世胡亥和權奸趙高密謀篡位,秘不發喪,將屍體隱藏在韞鯨車中,從井陘繞道九原(今包頭西南),沿秦直道返回咸陽。
漢文帝三年(前177年),“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見過羣臣,皆賜之。”《史記·孝文本紀》漢文帝自雲陽甘泉宮到達上郡高奴(今延安城東),便是沿直道北行。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文帝命丞相灌嬰率車騎85000之眾,迎擊匈奴於高奴城伶延安東關外,走的也是秦直道。 [5]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研究價值

秦直道遺蹟以及沿線的烽燧堡塞,對於研究秦漢北方地區的歷史,特別是中原王朝與西北民族的戰爭史、交通史、通訊史和民族關係史等,具有重要的人文歷史信息價值。秦直道是國內外唯一的二千多年前就已載入史冊的一條大道,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長、最寬的歷史大道,具有世界性、歷史性、文化性、唯一性,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 [3]  [5]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秦直道遺址延安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所獲榮譽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旅遊信息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地理位置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安塞縣、志丹縣。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延安市富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秦直道遺址延安段,路程約85.1千米,用時約1小時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