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朝行政區劃

鎖定
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其後南並五嶺以南的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恆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
京畿地方為一特殊區域,由內史統之,故稱內史,其區域相當一郡,皆直轄於中央政府。
中文名
秦朝行政區劃
外文名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Qin Dynasty
推    行
單一的郡縣制
統轄於
皇帝

秦朝行政區劃簡介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公元前221年,秦國最後滅齊國。秦王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7郡。其後南並五嶺以南的南越地,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 [1]  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常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
秦朝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由內史直接管理; 秦朝的郡設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軍事)、郡監(主持監察事務),郡守下設郡丞,作為郡守的副職。閩中郡由君長管理。 少數民族地區設“道”。

秦朝行政區劃沿革

秦朝地圖
秦朝地圖(5張)
郡縣的設置,早在春秋時代便已開始。秦國自商鞅變法時,擴大推行郡縣制度,凡侵略所得的土地,大者置郡,小者置縣,及至消滅六國,六國的城邑土地皆置為郡縣。
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綰曾提議恢復封建,要求分封皇帝諸子為王以輔翼中央,經廷尉李斯的堅決反對而作罷。
遂正式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七郡與京畿(內史),京畿地方為一特殊區域,由內史統之,故稱內史,其區域相當一郡。後又得東越、南越與匈奴河套土地,又增置五郡共為四十一郡。直接統轄於皇帝(中央政府)。
秦郡區劃(liucheng1972製作)
秦郡區劃(liucheng1972製作)(3張)
唯一記載秦朝正史的《史記》沒有地理志,《史記·秦始皇本紀》僅記秦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年)立三十六郡。《漢書·地理志》列舉了秦置三十六郡,此外還有四十郡 [2]  、四十八郡、五十四郡 [3]  之類説法。
甚至三十六郡的具體所指、郡治、範圍也是歷來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研究的課題。而縣的數目,據後曉榮考證,可考縣數為756縣 [3] 
根據裏耶古城的考古發現,秦朝還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爭議話題。2008年,嶽麓書院根據從中國海外緊急搶救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在秦朝四十八郡之説外還發現了有兩個新郡的證據,一個叫州陵郡,一個叫清河郡。
在搶救過程中,有一枚秦簡刻有“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賈報州陵郡”而“州陵守”、“州陵叚守”則至少出現過3次。嶽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還介紹到另外一枚秦簡則清晰地篆寫有“清河叚守”,可以推測為清河也是郡名。 [4] 

秦朝行政區劃疆域

秦朝極盛版圖(布哈林製作) 秦朝極盛版圖(布哈林製作)
秦朝統一六國時,國土面積為214萬平方公里 [5]  ,後北收河套、南征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帝國版圖,國土面積達347萬平方公里 [5]  ,一説340萬平方公里 [6] 
但因三世而亡,所以未能穩固擴張的疆域,然其當時疆域已東至朝鮮、南據嶺南、北達陰山、西抵高原,為之後的西漢鞏固漢地奠定了基礎。

秦朝行政區劃官制

郡置守、丞、尉。郡守、郡丞掌管民政,都尉掌管軍事,另有監御史(一稱郡監)掌管監察。
郡下分設若干縣,縣有大小,大縣置縣令,小縣置縣長,縣令、縣長之下有縣丞、縣尉。縣令、縣長、縣丞掌管行政,縣尉掌管軍事。
這些地方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隨時可以調換,不同於秦朝之前,世襲相守私有其土、私有其民的諸侯。而地方上一切軍政經濟之權都直接統一於中央,到這時全國的政治才算是真正的統一。這項郡縣兩級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為後代所承襲。
地方官職簡表
郡級官員
縣級官員
鄉間組織
京畿
內史
郡守
縣令
三老
亭長
裏魁
主爵都尉
郡丞
縣長
有佚
-
郡尉
縣丞
嗇夫
-
監御史
縣尉
遊徼

秦朝行政區劃郡縣

下表暫依五十四郡説列出秦郡。 [3]  其他郡名列入“待考”項下。

秦朝行政區劃關中地區

地理區域
序號
郡名
治所
治所今所在地
郡名所見文獻
秦朝郡級行政區
關中地區
-
內史
咸陽
今陝西咸陽東
嶽麓書院秦簡 [7] 
1
今甘肅臨洮縣南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水經·河水注》
2
今陝西榆林東南
《史記·匈奴傳》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水經·河水注》
3
義渠縣
今甘肅寧縣西北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4
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水經·河水注》
5
今內蒙古包頭西南
《史記·趙世家》
《漢書·地理志》
6
新秦中郡
-
-
《秦代政區地理》

秦朝行政區劃河南地區

地理區域
序號
郡名
治所
治所今所在地
郡名所見文獻
秦朝郡級行政區
河南地區
7
雒陽縣
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嶽麓書院秦簡(一作“叁川”) [7] 
8
今河南禹州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嶽麓書院秦簡 [7] 
9
今河南商丘市
《水經·睢水注》 [8] 
《漢書·地理志》
10
今河南濮陽西南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嶽麓書院秦簡 [7] 
11
魯縣
今山東曲阜
《水經·濟水注》
《水經·泗水注》
《漢書·地理志》
12
今山東郯城西南
《史記·陳涉世家》
《史記·絳侯世家》
《史記·秦始皇本紀》
13
四川郡(西漢誤作泗水郡)
今安徽淮北
《水經·睢水注》作“泗水郡
《漢書·地理志》作“泗水郡
嶽麓書院秦簡 [7] 
14
淮陽郡(西漢誤作楚郡)
今河南淮陽
《史記·楚世家》作“楚郡
《史記·陳涉世家》全祖望注作“楚郡
15
今河南南陽市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嶽麓書院秦簡 [7] 
16
臨菑郡
臨菑縣
今山東淄博市東
《漢書·地理志》作“齊郡
秦封泥“臨菑司馬” [9] 
17
廬縣
今山東長清
秦封泥“濟北太守” [10] 
18
博陽縣
今山東泰安東南
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
19
今山東諸城
《漢書·地理志》作“琅邪郡
嶽麓書院秦簡 [7] 
20
今山東平度東南
秦封泥“即墨太守” [9] 
21
-
-
王國維《秦郡考》
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
22
今山東莒縣
王國維《秦郡考》
秦封泥“城陽侯印” [10] 

秦朝行政區劃河北地區

秦朝郡級行政區
地理區域
序號
郡名
治所
治所今所在地
郡名所見文獻
河北地區
23
今山西夏縣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24
今河南沁陽
嶽麓書院秦簡 [7] 
25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嶽麓書院秦簡(一作“泰原”) [7] 
26
今山西長子縣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嶽麓書院秦簡 [7] 
27
今河北尉縣西南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28
今山西左雲右玉鎮南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29
今河北邯鄲市西南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30
今河北平鄉
《水經·濁漳水注》
《漢書·地理志》
31
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北
嶽麓書院秦簡 [7] 
32
疑漢治清陽縣
今山東臨清市北
嶽麓書院秦簡 [7] 
33
-
-
秦封泥“河間尉印”十一 [11] 
嶽麓書院秦簡 [7] 
34
今北京市
《水經·漯水注》
35
今河北薊縣
《漢書·地理志》
《水經·鮑邱水注》
36
今河北懷來東南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水經·聖水注》
37
今北京密雲西南
《漢書·地理志》
《水經·鮑邱水注》
38
潦西郡
今遼寧錦州市西
《漢書·地理志》作“遼西郡
《水經·濡水注》作“遼西郡
39
潦東郡
今遼寧遼陽
《漢書·地理志》作“遼東郡
《水經·大遼水注》作“遼東郡

秦朝行政區劃淮漢以南

秦朝郡級行政區
地理區域
序號
郡名
治所
治所今所在地
郡名所見文獻
淮漢以南
40
今陝西南鄭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41
今四川成都
《水經·江水注》
《漢書·地理志》
42
今重慶市
《水經·江水注》
《漢書·地理志》
43
今湖北江陵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7] 
44
今安徽壽縣
《水經·江水注》
《漢書·地理志》
嶽麓書院秦簡 [7] 
45
今湖北鄂豫皖交界處
嶽麓書院秦簡 [7] 
46
今江蘇蘇州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47
今湖南長沙市
《漢書·地理志》
48
巫黔郡
-
-
秦封泥“巫黔 邸”、“巫黔右工”
49
-
-
嶽麓書院秦簡 [7] 
50
-
-
嶽麓書院秦簡 [7] 
51
臨塵縣
今廣西崇左縣境內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52
今廣東廣州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53
今廣西貴港北區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54
今福建福州
《史記·東越列傳》 [12] 

秦朝行政區劃待考證

秦朝郡級行政區
地理區域
郡名
郡名所見文獻
待考
《史記·秦本紀》
嶽麓書院秦簡 [7] 
嶽麓書院秦簡 [7] 
嶽麓書院秦簡 [7] 
嶽麓書院秦簡 [7] 
參考資料
  • 1.    蔡萬進. 秦“所取荊新地”與蒼梧郡設置.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 2008年第5期. 引用來源:彭浩《談(奏讞書)中秦代和東周時期的案例》
  • 2.    《通典·州郡一》
  • 3.    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 4.    廣西新聞網:嶽麓書院搶救秦簡有新發現 秦朝不只48郡 2009-3-24添入
  • 5.    注:出自邊城玫女的《中國曆代疆域面積考》
  • 6.    宋巖.《中國歷史上幾個朝代的疆域面積估算》: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
  • 7.    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 8.    《水經注》卷二十四:睢水又東逕睢陽縣故城南。 周武王封微子啓於宋,以嗣殷後,為宋都也。昔宋元君夢江使乘輜車,被繡衣,而謁於元君。元君感衞平之言,而求之於泉陽,男子餘且獻神龜於此矣。秦始皇二十二年以為碭郡。漢高祖嘗以沛公為碭郡長。天下既定,五年,為梁國。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為梁王,太后之愛子,景帝寵弟也,是以警衞貂侍,飾同天子,藏珍積寶,多擬京師。招延豪傑,士鹹歸之。長卿之徒,免官來遊。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觀,台苑屏榭勢並皇居,其所經構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陽曲》。 創傳由此始也。
  • 9.    周曉陸、陸東之,2000,《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 10.    周明泰《續封泥考略》卷二、三,北京京華印書影印本
  • 11.    陳曉捷、周曉陸《新見秦封泥五十例考略》,《碑林集刊》十一,2005,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316頁
  • 12.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出版社,20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