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城

(興安秦城)

鎖定
秦城是一座古村落,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東部。東南鄰桃林,西至麻峪,東北與象房相連。
秦城古稱芹城,《《水經注》、昌平山水記》、《昌平州志》均有記載。
中文名
秦城
特    點
泉水流量大、水域寬
位    置
昌平區東部
所在國家
中國

目錄

秦城歷史背景

秦城
秦城(5張)
秦城地名遠揚,便想探知由來。沿京密引水渠大道上的路牌北拐,小路極清靜,突然失去車水馬龍的嘈雜,這裏不會有許多人來車往。路邊巨石上的紅字寫着秦城村,提示着目的地到了。新建的磚瓦房,街道乾淨整齊,走在街裏,怎麼也看不出有古城,或可能留下什麼遺存
當年偌大秦城,怎麼會毫無蹤跡?心有不甘,便沿途打聽。副村長姓姜,42歲,本村長大,熱情爽快。正在忙碌之中,隨口便説,早就沒有城牆了。偶遇一位老人駕着一輛斗車,名叫朱光福,71歲,曾經見過城牆,那時叫土城子,也只是殘存,並不完整。城約有幾十畝大。並説當年村北有一片水,稱為“大海”,也叫“龍潭”,有黑龍白龍的傳説。水中一石塔,兩米多高,任水怎麼漲落,總淹不了塔尖。
據《釋道深敕賜龍泉寺記》碑刻記載:神山在昌平縣東30裏芹城村,村有龍潭,約9畝,有古龍泉寺。天祐元年(904)造舍利寶塔,又有海雲國師及大慶壽尊宿塔,又有望景軒。宣德年間,嘉興大長公主偕駙馬都尉濟延舍金帛重建。此寺古老,光緒昌平州志》也記有:“龍泉寺在芹城北,天祐元年建。”唐代的古寺,歷經幾百年,至清代已經荒廢殘毀。遺址上已種上林木。
初步瞭解,小有收穫,與所掌握的散碎資料相合。光緒《昌平州志》説到此地的地理位置,東南3裏是興壽村,而“東北至山,西北至山”,正是靠着山的村子。而且此山的名字稱神嶺,“芹城水發源芹城村北神嶺下”,此水繼續向西南,流經若干個村子,最後匯入沙河,是上游的一支。
如何又稱芹城?只因城北這片龍潭,水畔多野草,其中水芹菜長得突出。建得城池,遂依此名。看來這裏自然條件優越,水草豐美,適於生存,是塊宜居之地。芹城是座古城,光緒《昌平州志》中引“一統志:在昌平州東三十里。隋圖經:昌平縣有芹城。”這就是説,芹城早於龍泉寺,在隋代以前便建成。遼代曾稱過秦城,民國時期再稱秦城,沿用至今。
村委會一看門大爺叫沈萬祥,78歲,曾經做過村裏生產隊長,精神矍鑠,頭腦清晰,快人快語,説以前此地種煙出名。問起殘城,他説有,那裏原是生產一隊的場院。約10年前還能有個黃土堆。城牆每邊約有上百米,也可能再長些,是座方城。舊城是空地,村裏人早就搬到城外,就是村委會這塊地方。近年來村子不斷擴大,便在舊城裏蓋起房子,連成一片,分不出城裏城外。姜副村長問,那城牆位置在誰家?老人説出了姓名,“你們到他家看看。”
這家老人叫王德玲,90歲了,説他家的房子就建在城牆邊,並説其房子後面就是城牆。
我們出了院子,來到房後。這裏是一條小衚衕,路面低於房子地基,像是城牆。這時從北面的一條衚衕裏走出一位婦女。問了才知,她家的房就建在城牆上。衚衕地面又低了下來,顯出房的地基高出一截。站在大街上比較兩條小衚衕,是個斜坡,逐漸低下。這是城的北牆,城外地勢明顯低了許多。城堡多會如此,而芹城尤為突出,北面有“大海”,西側有河水流過,地勢一定要高。是否因為水的緣故,城裏人遷出。
古城何時遷出,無人知曉。為什麼在這裏建城,很是奇怪。城堡建立有原因,或因商品交換,或因戰爭。這裏不是水陸交通要匯,縣治州治並不在此;也不是關隘要衝,無需駐兵把守;在這裏禦敵屯兵,也無相關志書記載。明朝時做過“鋪司”,為昌平17個驛站之一,並無特殊之處。清初李因篤著有《芹城小志》一書,他是陝西富平人,長年居住在此,非常熟悉,有了感情。雖名“小志”,卻是地域文化集大成,“與顧貞觀之《温陽雜錄》相似,《日下舊聞考》多引之”。至光緒《昌平州志》成書時,《芹城小志》還“存”。不知之後什麼原因而散亡了,使我們看不到這部著作,也就失去了秦城完整的歷史記憶。
古城只存在村民的記憶中,而且也正在喪失。於悵惘中走出村子。過了那座小橋,回首小河,已經沒有了見底的清澈,也失去了奔流的歡暢。岸邊雜草中也見不到水芹菜蹤影。當年河水是山泉,能形成“大海”的水面,流量不小,因而沒能逃出酈道元的視野,《水經注》記載,芹城水出北山,南經芹城,東南注濕餘水,以此知沙河之為古濕餘水也。傳寫之訛,或為温榆水。原來所説的温榆河是古人的訛傳。
就在此時,猛然看到了橋的側面,由古老的石頭砌成。恰好村口站着位婦女,50多歲,叫朱玉玲,嫁到這村。她説這橋有好幾百年了,橋身沒動,只是把橋面墊高。想起了《昌平山水記》所述:“芹城……有橋,橋下有水,出芹城北。”又查光緒《昌平州志》,指向更為明確,“芹城橋在村西”。不僅此處,河水流經下游的多個村子都有橋。村口就在村西,定是此橋。沿岸邊下到橋旁,仔細觀看。此為石橋,三個橋洞,中間一個用磚起拱,似為後來修造,而旁邊二洞由整塊石板鋪就,定為原物。側面能看出,橋面墊起很高,是幾百年來歲月年輪的疊加。
僅存的舊物見證了古城的存在。問它不語,只能去閲讀身上的斑駁,感受古城的滄桑。幸好有古人的詩作留存。明末清初的曹天錫曾到過此地,《芹城道上奉懷朱六吉次孫亦筠韻》之中寫道:“古道寒雲帶夕暉,遙憐同調竟何依。一圍廢址西風下,十里秋山北雁飛。”另外一首《芹城》,為清代昌平詩人楊自牧所作:“僻絕芹城路,秋山帶夕陽。青圍蒲澗玉,紅點柿林霜。塔古留荒寺,春閒倚半牆。土人訛水脈,誰與酈元商。”詩作對古城無具體描述,不知此時的芹城是否還在,為後人惋惜。而周圍景緻與僅存資料相合,為研究古城提供了參考,既見證了古城的存在,還為想像古城留足了美的空間。

秦城舊稱

村北原有龍泉寺,其泉水流量大、水域寬,舊稱芹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