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

鎖定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是北宋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聯極寫距離之遠與思鄉之切,並以兒童漸變鄉音來説明客居時間之長。頷聯寫文長老淡泊功名,所以清談終日,山嵐拂面,喚起鄉思一片。頸聯進一步對文長老的修養加以讚美,並與自己作一對比。尾聯則寫自己雖然並未在修養上達到文長老的境界,卻願以詩人終其一生。全詩寫得一氣貫串,音節抑揚,充滿着一種愉悦的法味,讀來大有與詩中人同其喜樂的感染效應 [1-3] 
作品名稱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出    處
《蘇軾詩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作品原文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
萬里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
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
師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無功。
明年採藥天台去,更欲題詩滿浙東 [3]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註釋譯文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詞句註釋

⑴秀州:今浙江省嘉興市。鄉僧:蘇軾的同鄉僧人。文長老:文及長老,報本禪院的方丈。
⑵萬里家山:蘇軾是四川人,當時來到萬里之外的浙中,所以這樣説。
⑶吳音:江浙一帶的鄉音。
⑷蜀叟:指文及長老。
⑸峨眉:四川峨眉山。蘇軾為四川眉山人,所以詩中每每出現“峨眉”的字樣,亦表現對家鄉風物的眷戀。
⑹忘言:默喻所悟妙意,不必再用語言説明。
⑺天台:浙江省天台山,當時是佛教聖地 [3]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白話譯文

萬里之外的故鄉山川像是在夢裏,久住這裏的孩子也已習慣説吳語了。
每當遇見故鄉蜀地的老人都要詳談終日,便會回想青翠的峨嵋山高聳在天空。
師父您已達到忘言境界是真正有道行的人,而我除了吟詩作文沒有任何作為。
明年我要到天台山採藥去,更想把詩句題滿浙東的大地 [4]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蘇軾因反對新法,以太常博士直使館而通判杭州,於十一月間來到任上。第二年年底,蘇軾因事來到秀州,過永樂鄉,遂有機會到當地的報本禪院一遊。當時報本禪院住持名叫文及,因和蘇軾為四川同鄉,所以彼此一見如故,談得很是投機,所以蘇軾高興之下,便乘興作下此詩 [3]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作品鑑賞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文學賞析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抒發了作者懷念故鄉的綿綿情思和對於自我詩人身份的體認。
詩的首句便起筆不凡,將十餘年顛沛流離的宦途生涯,萬里之外的蜀中山水完全籠括到“一夢中”,寫出了詩人對家鄉的魂牽夢繞之情。下句則寫自已的話音已逐漸改變了幼年時所養成的鄉音。三四兩句既順承上句而言,又落腳到與文長老暢談鄉情的中心:每當自己與文長老作整日的長談,便好像看到家鄉的峨嵋山上濃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在這首詩中,有作者對禪師的讚美,有對家鄉的懷念,更有對浙中山水的欣賞之情和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同時還顯示出壯年蘇軾遊覽題詠于山水之間,不以得失累其心的灑脱胸懷 [2]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名家點評

清·紀昀《紀評蘇詩》:三四常意,寫來警動。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只着意鄉情,詞意真切,而造語倜儻奇警,令人吟詠不盡 [5]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6] 
參考資料
  • 1.    王克儉主編,蘇軾詩選,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第18-19頁
  • 2.    閆曉東注析,蘇軾詩文選,南海出版公司,2011.05,第29-30頁
  • 3.    洪丕謨著,佛詩三百首,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頁
  • 4.    孫昌武編著,佛教文學知識講解與閲讀,河北省佛學院,2000.12,第344-345頁
  • 5.    陳祖美主編,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集,河南文藝出版社,2015.07,第269-270頁
  • 6.    思履主編,國學知識大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04,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