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功散

鎖定
禹功散,中醫方劑名。瀉下劑,逐水,具有行氣消腫,逐水通便之功效。主治寒濕水疝,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中文名
禹功散
功    用
行氣消腫,逐水通便
主    治
寒濕水疝
分    類
瀉下劑-逐水
出    處
《儒門事親》

禹功散歌訣

《儒門事親》 [1]  禹功散,牽牛茴香一同研,行氣逐水又通便,薑汁調下陽水痊。

禹功散組成

黑牽牛、茴香。

禹功散用量

黑牽牛頭末120g、茴香30g。

禹功散用法

為末,每一錢,薑汁調下。

禹功散功用

行氣消腫,逐水通便。

禹功散主治

寒濕水疝,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禹功散方義

本證多由水濕邪盛,泛溢肌膚所致。治療以行氣消腫,逐水通便為主。水濕邪盛,津液不能正常疏布,水液停留於機體,則遍身水腫;內聚臟腑則大便秘結,小便不利;下注陰囊則腫脹,墜重而痛,發為水疝;停聚下焦,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 牽牛子苦寒,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故為君藥;茴香辛温,行氣止痛,與牽牛相伍,增其逐水之功而無寒凝礙水之弊,二者故為臣藥;薑汁調服利水和胃,故為佐藥。

禹功散配伍特點

牽牛子辛烈,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行水泄濕;茴香辛熱温散,能暖丹田,袪小腸冷氣;二藥相須,共奏逐水消腫之功。

禹功散運用

本方用於寒濕水疝,臨牀應用以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為辨證要點。

禹功散加減化裁

陰寒內盛者,可加桂枝、川椒、吳茱萸;氣滯有寒者,合天台烏藥散同用;腎陽不足者,合用腎氣丸或真武湯;氣滯水停者,合用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湯。

禹功散禁忌

本方瀉水力強,正氣虧虛者慎用。

禹功散附註

禹功散附方

禹功散

禹功散來源

《壽世保元》 [2]  卷五。

禹功散組成

陳皮 半夏(姜制)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炒) 木通各3g 條芩2.4g 升麻0.9g 甘草0.9克 山梔子(炒)3g

禹功散用法

上銼一劑。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不拘時服。得解而止。

禹功散主治

膀胱有熱,小便不通,諸法不能奏效者。
[3-4] 
參考資料
  • 1.    張從正.《儒門事親》: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1月
  • 2.    龔廷賢.《壽世保元》: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02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
  • 4.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