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禪機畫趣圖

鎖定
《禪機畫趣圖》是清代畫家髡殘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
禪機畫趣圖
幅    式
立軸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水墨畫
規    格
縱125.7釐米,橫31.4釐米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    者
髡殘
創作年代
清代

禪機畫趣圖畫作內容

作者以一個僧人的目光把所賞閲的江南山川薈萃於尺幅之中。此畫幅雖不大,呈一長條幅,但氣勢恢宏,只見遠處羣山疊嶂,諸峯矗立,雲霧纏繞。山坡的平地坐落着寺院和房舍,在山坡和叢樹間或隱或現:近景,山腳下水榭、房閣數間,坡岸亂石相連,在亂石坡岸上樹木叢生,近處溪邊水草茂盛,下端左側一條長長的板橋,且有齊整的扶柵。右側有一板橋將兩溪岸相連,有一位身着長袍頭戴風帽手持枴杖的長者,正在緩行過橋。中景,有山有水,有樹木、房舍等,水隨山轉。有數只扁舟,漁人獨坐輕舟浮蕩,顯得十分幽靜清雅。 [1] 
畫幅上端作者長題:“米南宮嘗以玩好書畫載之方舟,坐卧其中,適情樂性,任其所之,鹹指之一:‘此米家書畫船也。’石禿曰:‘此固前人食痴公癬,咄咄青溪亦後有此耶,雖然青溪好古博雅,胸中負古文奇字,此猶不過成都子昂之弄故琴耳。玄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若以天地為虛舟,萬物為圖籍,予坐卧其中,不知天地外更有此舟,不知舟之中更有子昂否耶?而為之偈曰:大地為舟,萬物圖畫,坐卧其中,嗒焉灑灑,渺翩翩而獨徵兮,有誰知音機弦而歌兮,清風古今人山往返之勞兮,已為這個不了,若是了得兮。這個出山,需理禪機畫趣都在此中滲透。辛丑(1661)修楔於繭關山房,石道人。”鈐“石溪”、“介丘”二印。從此長題中可知作者作此畫的宗旨和意圖。 [1] 

禪機畫趣圖創作背景

此畫作於辛丑年(1661),時年作者49歲,此畫為他中晚年之作。 [1] 

禪機畫趣圖藝術鑑賞

此畫構圖高曠清遠,用筆蒼勁老辣,頗具黃公望筆意。細察此畫為中年筆墨,荒率枯淡,稍染淡赭,乃有蒼厚之韻。構圖上,近景的坡岸亂石及樹木與遠景蒼山院寺房舍相對比;前景的溪水迴轉與遠景的雲霧輕繞遙相呼應。整幅構圖繁複、飽滿、充實,下不留地,上不留天,僅有上部空白處,經自長題而填補。雖畫面的景物繁多,但仍能做到疏密有致。總體來説,整幅畫渾然一體,氣脈暢達。 [1] 

禪機畫趣圖作者簡介

髡殘(1612—約1672年),俗姓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幼年失怙(音hù,指父親),青年出家為僧,法名髡殘,字介丘,號石豀、白禿、石道人、殘道者等。明亡後寓居南京,修禪弘佛之暇潛心於山水畫的創作。他承襲元人王蒙,明人沈周、文徵明諸家筆法,結合自身的感悟,形成獨特的山水畫風。善用禿筆渴墨,以線造型,在深淺、斷續、粗細線條的相互交叉、轉換、頓挫中表現幽僻的景緻,意境蒼莽,畫格高逸古拙。他與同時代的程青豀合稱“二豀”,與原濟(石濤)合稱“二石”,與八大、弘仁、石濤並稱“清初四僧”。 [2] 
參考資料
  • 1.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826頁
  • 2.    髡殘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