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禪果寺遺址

鎖定
禪果寺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活水鄉口上村寺溝自然村東北。禪果寺遺址依山就勢,建於定晉山岩之下,是東魏至清末近千年間的佛教聖地。 [2] 
現禪果寺已廢,僅有遺址和附屬文物。其中的碑刻有:五代後唐千佛邑碑1通、明代張鏡心草書碑2通、其它記事碑19通。禪果寺遺址為武安市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古代佛教建築遺址,其碑文書法有隸、草、行、楷等,形式各異,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2]  [4-5] 
2013年3月5日,禪果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禪果寺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活水鄉口上村寺溝自然村東北
所處時代
南北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32-1-03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禪果寺遺址歷史沿革

禪果寺遺址山門 禪果寺遺址山門
禪果寺遺址碑文記載:定晉巖禪果寺始建於東魏高歡渤海王時期,後唐同光至天成年間(923~930年)重修,明正德十年發生火災,寺院全焚。明正統、成化、嘉靖和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都有重修,寺院建築約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第二次毀壞。 [4]  [7] 
抗日戰爭前夕,寺內還有和尚僧人三十多名,建築尚好。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抗日戰爭時,被毀。 [8] 

禪果寺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禪果寺遺址依山就勢,建於定晉山岩之下,是東魏至清末近千年間的佛教聖地。現禪果寺已廢,僅有遺址和附屬文物。 [4] 
禪果寺遺址內存有東魏旗杆座一個,唐代柱礎8個,唐代靈塔三座,後唐天成四年(929年)重修碑刻一通,明代石造像5尊。三世佛三尊,通髙均在3.66米左右,均為坐像須彌坐。三頭六臂菩薩一尊,站像,通髙3.54米。龍池佛一尊,均刻於明成化年間,除三頭六臂菩薩保存較差外,其餘四尊造像保存較好。 [4]  [8] 
禪果寺遺址存有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石塔一座,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修建的烏龍橋一座。寺溝自然村北存有明代靈骨塔林一處,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存靈骨塔17座,其中較完整的13座,殘損4座,均為明代弘治至嘉靖等年間圓寂的歷代高僧靈塔。 [6]  [8] 
靈骨塔
禪果寺遺址靈骨塔為方形建築,保存完整,高約3米,正面有一高1.57米,寬0.8米的圓拱券門,頂部分兩層,上層為蕉葉形狀,下層均為七層疊澀檐,除底部砌數層磚以外,其餘均為瓦片砌築,表面泥土抹面。 [5] 
懸崖上的一座靈骨塔,距地面15米左右,保存比較完整,外面用黃泥抹面,背面銘文題記,豎寫五行,為黑墨寫成,由於年久字跡不清難以辨認。在靈骨塔內部四壁上均有壁畫,為水墨淡彩,內容為一佛、二弟子、菩薩等,線條粗曠流暢,佛為坐像,大耳垂肩,背後有圓形背光、蓮花等,從其風格和結構判斷為唐代遺存。在壁畫的下方留有銘文,但不是同期所留,為黑墨所寫二行,大部難於辨認,只有“政和五年”四字尚可辨認,政和五年(1115年)為北宋年號,據分析此為後人所留,並不是壁畫落款。據民國版《武安縣誌》載,靈塔內原有的椅子、蓋等現已無存。 [5] 
塔林 塔林
明代靈骨塔林,位於寺溝村北50米,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存靈骨塔17座,其中較完整的有13座,殘損的4座,為明代所立,是禪果寺有身份的僧人死後埋葬靈骨的墳地,也稱和尚墳,均為青石質雕刻而成。從塔的形制、造型上可分為兩類:一為樓閣式方形塔,塔身為長方形,每層有寶蓋間隔,塔剎為十字形瓦境;一為幢式石塔第一節為鼓形,第二節以上為長方形,每節之間均有仰覆蓮寶蓋間隔,寶蓋頂部置八角瓦壠,塔剎為寶珠狀的11座,殘損4座。從現存的靈塔布局上看,排列沒有規則,高低不等,最高的為4.6米,分五級,最低的為殘高1.6米。 [5]  [6] 
三世佛
三世佛三尊,位於北巖下三佛殿內為明代化十年(1474年)所雕,保存較完整均為石灰岩。中尊為釋迦佛,通高3.66米。右尊為迎葉佛,通高3.58米結跌坐於須彌座上。左尊為彌勒佛,通高3.66米。據碑文記載。“中尊釋迦當現在聖賢,彌勒居左當未來宿星,迦葉居右當過去莊嚴,所謂三世佛也。” [5]  [8] 
龍池佛
龍池佛,位於北巖小水庫北岸,明代石質坐佛,通高1.67米,偏袒袈裟,螺旋發,結跏趺坐於蓮座上。手指、下巴略有殘缺。 [5]  [8] 
三頭六臂菩薩
三頭六臂菩薩,位於南巖中部,石質,三頭,均戴寶冠,寶冠中間有一小龕,龕內飾一坐佛。胸前兩臂合掌,兩側雙臂下垂,手拿棒形物體,舉起兩臂已殘,赤足站在蓮台上。通高3.54米,蓮座高0.4米,亦為明代所修立。 [5]  [8] 
石塔
石塔一座,面北而立,保存完整。青石質,塔通高3.74米,塔身為方形共有三級,第一級線雕文字花草,第二級、第三級正面各有一龕,龕內壁均有線刻人物,塔剎為十字瓦壠,每級之間均有寶蓋間隔,為明嘉靖五年(1526年)所建。 [5]  [7] 
禪棚
禪果寺遺址附近,有兩坐四方形建築,當地稱為“禪棚”,為宋代建築。這兩座亭閣式塔一座位於明代石塔旁邊,另一座位於禪果寺大殿遺址後方的峭壁上,相距約百米,塔身用薄如瓦片的青磚建成,外裹灰泥,塔身之上疊澀出檐,頂部分層向上收起,塔剎外圍四角為蕉葉形狀,中心的塔剎已缺失。 [3]  [8] 
烏龍橋
烏龍橋 烏龍橋
烏龍橋,位於定晉巖中部,為連接南北兩巖的必經之路,為單孔拱券式石橋,長12米,寬3.8米,跨度5米,橋面兩側建有青石欄板、望柱,兩側拱券中間各有一龍頭。現橋已殘,橋身塌陷,拱券有多處裂縫。據碑文記載,該橋創建於明末崇禎四年(1631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 [5]  [7]  [8] 

禪果寺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禪果寺遺址碑刻 禪果寺遺址碑刻
禪果寺遺址遺存的碑刻有:五代後唐千佛邑碑1通、明代張鏡心草書碑2通、其它記事碑19通。 [4] 
千佛邑碑
千佛邑碑,又稱“透影碑”,立於北巖原禪果寺院內,青石質,石質堅硬,通高4.08米、寬1.14米、厚0.31米,碑首與碑身為一體。碑文正文為楷書,36行,每行72字,共有2664字,主要記敍了禪果寺的地理位置,建築規模及各種傳説,以及千名佛教弟子重修禪果寺的情況。碑文後半部為四字詩,共5行,每行8句,主要記錄了禪果寺的歷史,現字跡僅存三分之二。此碑正面中部有三寸許,光明如鏡,能映對面山景。曾遭火焚,此碑陽額已殘,雕刻脱落,開裂嚴重。 [4]  [7] 

禪果寺遺址研究價值

禪果寺遺址為武安市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古代佛教建築遺址,其保存的唐代壁畫、歷代碑刻,詳細記載了禪果寺的沿革及歷史,其碑文書法有隸、草、行、楷等,形式各異,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2]  [4-5] 

禪果寺遺址保護措施

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2013年3月5日,禪果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禪果寺遺址旅遊信息

禪果寺遺址地理位置

禪果寺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活水鄉口上村寺溝自然村東北。

禪果寺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禪果寺遺址,路程約38.5千米,用時約4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