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臨堡遺址

鎖定
福臨堡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西關街道福臨堡村渭河北岸的第二階黃土台階上,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遺址。 [1]  [3] 
1925年至1926年,黨玉琨曾在福臨堡遺址大肆盜掘文物。1959年12月12日至1960年1月20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福臨堡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1984年5月到1985年11月,寶雞市考古工作隊對福臨堡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福臨堡遺址主要分佈在黃土台地西南部臨渭河的突出地帶,其東西長約600多米,南北寬約300多米。兩次共發掘面積1344平方米,清理灰坑137個、房址12座、陶窯12座、墓葬45座、車馬坑1個,出土陶器505件,還有其他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及裝飾品共1130多件。在此遺址發現之前,中國國內仰韶文化中期的文化遺存發現較少,中期到晚期過渡的文化遺存更為少見。福臨堡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其間的重要缺環。考古工作者據此提出了仰韶文化的新類型———福臨堡二期類型。 [1-2]  [4] 
1957年5月31日,福臨堡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福臨堡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西關街道福臨堡村渭河北岸的第二階黃土台階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佈單位
陝西省人民政府

福臨堡遺址歷史沿革

1925年至1926年,黨玉琨曾在福臨堡遺址大肆盜掘文物。 [1] 
1959年12月12日至1960年1月20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福臨堡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 [1]  [4] 
1984年5月到1985年11月,寶雞市考古工作隊配合基本建設工程進行了隨工清理發掘。 [1] 
福臨堡遺址兩次共發掘面積1344平方米,清理灰坑137個、房址12座、陶窯12座、墓葬45座、車馬坑1個,出土陶器505件,還有其他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及裝飾品共1130多件。 [1] 

福臨堡遺址遺址特點

渭河北岸黃土台地比河岸約高30米,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最寬處約1000米。地勢北高南低,略呈緩坡狀。隴海鐵路、寶雞峽引渭渠從台地上東西平行穿過,將台地分割成三部分。引渭渠以南,台地西南部臨渭河的突出地帶,為福臨堡遺址的主要分佈區。臨河的斷崖上到處有文化層、灰坑暴露。其東西長約600多米,南北寬約300多米。福臨堡村覆壓着遺址的東半部。引渭渠以北,鐵路以南為遺址的北緣,斷崖上也有遺蹟暴露。
根據遺址所處地層和文化層堆積,以及出土文物的特徵,福臨堡遺址文化遺存被分為三個時期,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遺址。
第一期遺存,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蹟遺物發現較少,只有小型圓角的長方形和圓形半地穴式房子3座、陶窯2座、灰坑8個。
第二期遺存,比第一期略多。清理出半地穴式的小型房子3座,分別是圓角長方形、圓形帶小龕和橢圓形帶室內窯穴。其中,有間房內還發現粟粒遺存。有陶窯3座,可惜均被破壞。還有灰坑39個,其中圓形袋狀坑居多。
第三期遺存,屬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遺蹟遺物發現比前兩期多。房子6座,除一座為面積較大的地面建築外,其餘仍為半地穴式的小房子。陶窯7座,較前兩期陶窯明顯進步。灰坑90個,分別為袋形、圓筒形、鍋底形、方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等。與前面發現有所不同的是,本期遺存中出現了一種大坑底部一側連接一小坑的子母坑。 [1-2] 
福臨堡遺址

福臨堡遺址文物遺存

福臨堡遺址第一期出土陶器24件,另有石器、骨器等生產工具50餘件。
福臨堡遺址第二期出土陶器115件,以紅陶為主,灰陶則很少見,有缽、盆、尖底瓶、平底瓶、罐、缸、甕、碗等。另有碾谷盤、骨錐以及石刀、陶刀等150餘件用具。
福臨堡遺址第二期出土遺物較豐富,有磨製的石斧、石鏟、石錛、石刀、陶刀、陶紡輪、骨鏟等生產工具,以及骨飾、陶環、陶笄、陶塑人物像等裝飾品,還有盆、盤、尖底瓶、高領罐、深腹罐、大口缸、釜灶、碗形器、雙耳罐、碗、斂口甕、壺、圓肩罐、漏斗等生活用具,均為陶土燒製。 [1]  [4] 
福臨堡遺址出土的文物 福臨堡遺址出土的文物

福臨堡遺址文物價值

在福臨堡遺址發現之前,中國國內仰韶文化中期的文化遺存發現較少,中期到晚期過渡的文化遺存更為少見。福臨堡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其間的重要缺環。考古工作者據此提出了仰韶文化的新類型———福臨堡二期類型。 [1] 

福臨堡遺址保護措施

1957年5月31日,福臨堡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福臨堡遺址旅遊信息

  • 位置
福臨堡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西關街道福臨堡村渭河北岸的第二階黃土台階上。 [1]  [3] 
  • 交通
陝西省寶雞市內乘坐公交48路,在福臨堡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