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安黃氏祠堂

鎖定
福安黃氏祠堂,又稱察陽黃氏宗祠,位於福建省福安市陽頭街道陽中社區黃厝上巷58號,始建於宋末,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建。 [1] 
福安黃氏祠堂坐西南朝東北,中軸線為北偏東約 57.1°,佔地面積25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32.9平方米。福安黃氏祠堂有着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中國祠堂建築的類型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特例,體現了閩東地區優秀的古建築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化。 [1] 
2019年10月,福安黃氏祠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 
中文名
福安黃氏祠堂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安市陽頭街道陽中社區黃厝上巷 58 號
佔地面積
2516 m²
始建時間
宋末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8-0328-3-131

福安黃氏祠堂歷史沿革

福安黃氏祠堂,又稱察陽黃氏宗祠,為朱熹門徒黃幹祠堂,是家族祠堂建築。現存的建築為清代仿明建築,屬於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陽頭黃氏先人良壁自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幾度遷,至徙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遷入陽頭定居,已傳40多世,繁衍近千户,近萬人,成為福安韓陽望族。
宋末始建福安黃氏祠堂,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建。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焚於火,僅留後座。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建戲樓、前座。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
清光緒二年(1876年),修後座。
民國九年(1920年),修建戲樓並重修大廳,並維修室內地面。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福安黃氏祠堂的建築、文物、環境等受較好的重視和保護。 [1] 

福安黃氏祠堂建築格局

福安黃氏祠堂結構

福安黃氏祠堂 福安黃氏祠堂
福安黃氏祠堂坐西南朝東北,中軸線為北偏東約57.1°,佔地面積25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32.9平方米。磚木結構三進建築,整體佈局由東北至西南依中軸線分別為儀門、古井、泮池、照壁、前埕、祠堂大門、前院、戲台戲樓、前天井、前座(祠廳)、覆龜亭、兩廊、後座(祖堂)、後天井和後廂房。
儀門面闊4.13米、高3.95米,為青磚牆體。中間開一門洞,闊2米,卷頂高2.73米,不設門扇。門洞上方為歇山式瓦脊。門洞正上方瓦脊比兩邊肩牆高約0.5米,瓦脊兩端設雀尾。儀門前額書有“示我周行”。
古井位於泮池前13.5米處。井圈由青石板拼砌,呈六邊形,高0.51米。井身圓形,井壁青磚直砌,直徑0.8米,井深9米。現已被周邊建築包圍。
泮池佔地約95平方米,半月形,周壁用毛石砌築。
祠堂前埕為長方形,佔地約945平方米。該前埕原為石埕(條石鋪面),1987年3月重修時改為混凝土地面。
經祠堂前埕是祠堂正門,正門牆體與四周牆體將祠堂主體圍合,兩側與後側牆體為鞍式封火山牆。 祠堂南側為祭祀廳,祭祀廳北側牆體與祠堂共牆之三山五嶽式青磚牆體砌於祠堂前座與後座南側鞍式牆體之上。祠堂北側及後側牆外有小弄,小弄地面高於北側入口處室內地面。正門處有三扇大門,中間大門上有“黃氏宗祠” 匾額;匾額之下,青石大門框,鐫兩副楹聯,正聯曰: “一帶溪環流世澤,千秋典祀重名賢”,側聯曰:“源承江夏,派衍環溪”,書法雄勁;側門額上寫着“蹈規”“履矩”。
前天井上3級台階至前座主座。主座面闊五開間17.67米,進深七柱14檁14.34米。前廊及明間、 次間為開敞式。明間設有屏門,現只存留連盈及抱框卯口;次間設有門扇,現只存留抱框卯口,形成“凹” 字形門扇。兩側梢間前步柱與後步柱間設有門扇。 後廊柱與後步柱間為後廊,後廊左右兩側有門洞且設門,左側可通室外小弄,右側可通往祭祀廳。明間、次間廊柱與步柱之間設有軒頂及簡易藻井,中間樑架採用減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廳,明間次間為假屋面做法,露明處為穿鬥式木構架,覆水椽之上木柱有進行墩接以及加柱做法進行抬升且為人字架, 屋面高於梢間屋面,前檐兩側設有翼角。與兩側梢間硬山屋面形成三段式硬山屋面。
福安黃氏祠堂兩側為廊,廊為捲棚頂,捲棚上為草架。廊與廳之間有天井兩個,面積約18.5平方米。 [1] 

福安黃氏祠堂特點

福安黃氏祠堂整體建築按孔廟建築規制建造,祠前建照壁、泮池,體現了立廟於學的寓意;戲樓屋頂建有牌樓式太子亭,飛瓦重檐,氣勢磅礴,祠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大廳堂、寢堂之間的天井上的雨亭獨具一格,寢堂正中設太祖龕,兩側廊屋設各支派祖龕,堂後有庭院,南側有祭祀房。整個建築規模龐大、佈局完整、保存完好,在福建傳統民居建築中極為罕見,具有典型的明清時期南方建築風格。 [1] 

福安黃氏祠堂主要建築

照壁
照壁面闊27米,為青磚牆體,上方為歇山式瓦脊,瓦脊兩端設雀尾,中間比兩側高約0.5米。兩側有門洞,門洞旁有二匹石雕馬。磚牆前額中部飾做灰雕,橫匾內書“理學名宗”,後額寫有“世德作求”。兩側門洞額書分別為“出弟”“入孝”,背額寫“三鳳”“五經”。 [1] 
戲樓戲台
戲樓戲台 戲樓戲台
戲樓面闊五開間16.5米(牆中至牆中),進深四柱八檁8.83米(檁中對檁中不含前後挑檐檁)。穿鬥式木結構,兩層。戲樓一層正中步柱間設有屏門,屏門前為通廊並立有介紹碑文。除屏門處設門,其餘皆為開敞。屏門後架有高約1.4米高的戲台。戲台正上飾做八角藻井。 戲台與戲樓連為一體,由祠廳前廊沿處上13級木樓梯至戲樓二層觀戲台。觀戲台與戲台後台相連,地面為木地板,經後台下6級木梯可至戲台。戲樓為硬山屋頂。屋面上建有牌樓式“太祖亭”,重檐式廡殿頂,穿鬥式木構架。“太祖亭”屋面與戲樓屋面形成飛脊重檐的三層屋面。
戲樓與左右觀戲台及前座圍合成前天井。前天井現為混凝土地面,低於戲台一層地面0.24米,面積約47.5平方米。天井正中有過道,過道連接戲台一層地面與前座台階,過道低於戲台一層地面0.08米。 [1] 
覆龜亭
福安黃氏祠堂前、後座之間正中建有覆龜亭,四柱、五脊頂,檐下四角施雕刻花紋的垂柱,柱間用弓梁,亭正中通道兩側設“鵝項椅”(美人靠)。覆龜亭前兩柱支撐前座後挑檐檁,與前座結構連為一體。整個亭結構用材較小,小巧精緻。 [1] 
祖堂
祖堂是祠堂重點建築,是供奉祖先靈位的地方。祖堂面闊五開間17.34米(牆中至牆中),進深七柱14檁12.39米(檁中對檁中不含前後挑檐檁)。前廊及明間、次間為開敞式,明間次間前廊為軒廊與主座屋面形成重檐,兩側梢間前廊上部設有簡易藻井各一個。明間、次間採用減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廳,正中減柱位置設有斗栱藻井,藻井之上及次間邊間榀架為穿鬥式木構架。主座正中屏門前設太祖龕,樓閣式祖宗神龕,製作精美豪華。梢間設各支派祖龕為“碧紗櫥”式,其龕窗欞刻花精細,上部以或大或小、或正或斜、或明或暗的“卍”字與變化多樣的其他花紋組成富有變化而精美的圖案,中部為人物故事剔底高突木雕,下部裙板以浮雕花卉圖案組成邊框,皆描金傅彩。因支撐祖龕木柱落於梢間正中,梢間入口處雙開門,一扇未能開啓。
屏門後為後廊,後廊兩側為廂房並設有門扇,也可經兩側梢間後門至廂房內。左右梢間外側靠牆有邊弄,地面現存除右側邊弄為三合土地面外其餘皆為混凝土地面。左側邊弄設有木樓梯至二層。二層除左側後廊柱、後步柱至牆圍合房間地面為三合土地面外,其餘皆為木地板。
祖堂建築用材碩大,製作極為講究。其屋面雙坡頂,穿鬥抬梁混合式樑架。正間施八角藻井,前廊軒頂。明間懸掛橫、豎匾各一方,橫匾書頌朱熹門徒黃乾的文章,款識:“乾隆辛丑孟夏,温麻使者瀋陽範宜恆敬書並識”。豎匾額書:“欽點”, 豎書:“翰林國子監”,上款:“嘉慶已巳恩科會試”,下款:“辛未黃天恩立”。明間兩側設神龕, 龕台格扇雕刻精美。 [1] 

福安黃氏祠堂文物遺存

福安黃氏祠堂
福安黃氏祠堂(2張)
福安黃氏祠堂殘留儀門前額傳為朱熹所書:“示我周行”,後額為“繩其祖武”。門內有宋代開基古井一口。祠堂正門“黃氏宗祠”匾額之下,青石大門框,鐫兩副楹聯,正聯日:“一帶溪環流世澤,千秋典祀重名賢”,側聯曰:“源承江夏,派衍環溪”。書法雄勁。在大廳堂上幾方牌匾,引人注目,中有明刑部尚書王世貞贈黃釗的“閩浙兩祀”橫匾清温麻使者範宜恆頌揚黃乾的行書短文;清巡撫福建提督軍務都御史盧悼的楷書題匾“理學傳薪”。皆字體遒勁,飾金著彩。此外,還有“欽點翰林國子監”、“進士”、“文魁”、“武魁”等牌匾。祠堂珍藏的歷代黃氏族譜及古祭器等曾送台灣參加海峽兩岸百家族譜展。 [3] 

福安黃氏祠堂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黃幹(1174年~1264年),字尚質,長溪察陽(陽頭)人,為南宋理學家朱熹著名弟子。朱熹死後,黃幹四處講學,宏揚理學思想,後入朝為官,官至宋直學士,成為朱子傳人,理學名家。黃幹一生著作頗豐,可考的專 著有《五經講義》《四書紀聞》《誨鑑語》等。
黃釧,字珍夫,號後谷陽頭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舉人,任浙江温州同知,善詩文,著有《墮樵錄》等集。明嘉靖年間倭寇屢屢侵擾閩浙沿海地帶,黃釧上任後即修繕城牆抗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進犯温州,黃釧率兵擊退倭寇。次年倭寇又犯,兵盡被擒,英勇捐軀,嘉靖帝親自表彰撫卹,追贈他為浙江布政司右參政,並建祠紀念。一代名臣文學家王世貞為之撰寫墓誌銘。 [1] 

福安黃氏祠堂文物價值

福安黃氏祠堂保存着不同時期的建築遺存,戲台戲樓、前座主要為清代建築,後座部分建築為明代建築結構。圍牆、照壁均採用門洞式青磚牌樓形式,戲樓之上四柱三組廡殿式牌樓,加強了建築屋面層層疊疊的外觀效果;大量採用磚雕彩繪裝飾是該祠堂一大特色,技藝精湛,對於研究不同時期地域間建築文化交流提供實物資料。
福安黃氏祠堂的突出之處還在於門窗、雀替、鋸花、 屏風等木構件上的花鳥人物動物雕刻圖案精美,後座的花窗甚至貼金箔,堪稱文物雕刻藝術品寶庫,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
福安黃氏祠堂內保存有幾十方牌匾,是研究地方歷史的珍貴資料。木製匾額有明刑部尚書王世貞贈浙江布政使司右參議黃釧的“浙閩兩祀”牌匾;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製作、由賜進士銓錄內閣中書吳瑞焉述書、乾隆元年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都御使盧焯題送的“理學傳薪”,以及清代名人提送的“文魁”“進士”等匾額。灰塑匾額有:“黃氏宗祠”“紫陽一脈”“春秋崇祀”“彞倫攸敍”“源承江夏”“派衍環溪”“示我周行”“繩其祖武”“理學名宗”“世德作求”“入孝”“出悌”“三風”“五經”等。大量木雕、楹聯、匾額琳琅滿目,展現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福安黃氏祠堂是福安市現存規模最大的祠堂,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綜上所述,福安黃氏祠堂有着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中國祠堂建築的類型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特例,體現了閩東地區優秀的古建築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化。 [1] 

福安黃氏祠堂保護措施

1999年,福安黃氏祠堂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2005年5月,福安黃氏祠堂被列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19年10月,福安黃氏祠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 

福安黃氏祠堂旅遊信息

福安黃氏祠堂地址

福安黃氏祠堂位於福建省福安市陽頭街道陽中社區黃厝上巷58號。

福安黃氏祠堂交通

自駕前往福安黃氏祠堂:從福安站出發,路程大約39千米,約需3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