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孤立

鎖定
社會孤立亦稱社會隔絕,個體不能或很少與外界社會發生相互作用,處於一種與社會、他人相隔離的狀態。 [1] 
中文名
社會孤立
外文名
Social Isolation
應用領域
心理學

社會孤立提出過程

人在成長過程中,持續孤立狀態可以造成其社會功能適應不全,並進而導致他未來歲月中的社會調節不良。自幼在狼羣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完全脱離人類的社會生活條件,就不能具備社會人的起碼特徵,如言語和思維能力。哈洛(H.Harlow,1996)首次提出由於社會孤立而產生的“破壞效應”現象,指出:即使在動物界,完全的隔離也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在出生的頭6個月即被隔離的幼猴,其未來的行為將表現異常,如膽怯、反抗和脱離羣體交往等。 [2] 

社會孤立社交影響

對於什麼樣的行為才能夠真正代表適合的社交技能,在這一問題上,研究者們極少能達成一致。同樣,什麼是不適合的行為,也沒有完全的標準。影響到個體是否具備足夠的社交技能的因素有很多,如年齡、性別、地位以及具體情境的特徵,但人們對這些因素究竟如何作用於個體的社交技能還知之甚少。
這兩種類型代表了不同的羣體,但是幾乎沒有用過不同的評量方法對同一羣體施測,在具體的亞類型區分上尚缺少一致性。同樣,由於對於社會孤立相關的行為界定不能統一的事實,也使得相對低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否是代表個體是缺少社交技能本身,還是不具備展示社交技能的能力依然沒有明確。在同伴接納或拒絕方面,也是不能確定是因為個體缺少社交技能,還是因為某些消極行為導致同伴的反應,如攻擊性行為。將社會鼓勵行為分為兩大類,導致了對評量效果與干預作用的模糊性,從而降低了這兩大類的某些相似性。

社會孤立存在危害

那些説自己無人可以吐露心事的沒有結婚的患者中,有50%在5年內去世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那些已婚患者、有一個密友的患者或者既已婚又有密友的患者中,只有17%在5年內死亡。社會孤立對我們研究的這些心臟病患者存活狀況的深刻影響,無法用他們的心臟狀況來解釋。顯然,缺乏社會聯繫會增加所有患者的死亡風險,而與其心臟病的嚴重程度無關。
因為有敵意的人與沒有敵意的人相比孤立於社會之外的可能性更大,缺乏社會支持就成了導致有敵意的人患病的一個途徑。社會孤立對健康的危害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一種可能性是,缺乏社會聯繫的人不太可能有良好的健康習慣——想一想,馬丁的妻子就沒有提醒他別再吸煙。由於沒有人提醒,孤立於社會的人可能就不會及時去看醫生,甚至忘記服用醫生開的藥。 [3] 

社會孤立改變方法

針對社會退縮型人的運用的干預方法越來越強調社會技能的訓練。社會學習程序已成為主要教授社會孤立人的社交技能的方式之一(康格和基恩,1981;Hops,1983).其中包括一系列教學內容,從不同方面着手。主要的方向有塑造、模仿、指導和強化,以認知為導向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也被運用到這一領域之中。
參考資料
  • 1.    黃希庭主編,簡明心理學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9,第321頁
  • 2.    周宗奎主編,兒童心理與教育實用百科,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09,第134頁
  • 3.    (美)雷德福·威廉姆斯博士,(美)弗吉尼亞·威廉姆斯博士著,憤怒可殺人,京華出版社,2011.01,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