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磁村瓷窯址

鎖定
磁村瓷窯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崑崙鎮磁村村東至西南的華嚴寺間,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唐至元代古瓷窯址。 [2]  [4] 
1976年,發掘磁村瓷窯址。清理出窯爐、烘烤爐、釉漿池、井、房基、墓地等。出土遺物有唐代青瓷碗、盆、缽、燈,黑瓷碗、瓶、注子、燈,醬釉瓷罐、杯,茶葉釉瓷罐;五代至北宋早期的白瓷碗、缽、瓶、罐、燈、杯託;宋、金白瓷碗、缽、罐、燈,黑釉洗;元代白瓷碗、盆、罐、杯、碟、瓶、缽,黑釉瓷碗、盆、罐、杯、燈、碟、瓶、缽、器蓋。窯具有棒、墊圈、三叉支具等。磁村瓷窯在唐代燒製青釉、黑釉、釉滴瓷器,唐末五代、宋以生產白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黑釉、白釉黑邊、醬色釉等瓷器;金代以生產黑釉白線紋瓷器最具特色;元代則流行白釉黑花瓷器。磁村瓷窯址在唐代晚期開始燒製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俗稱雨點釉),在中國北方諸窯中頗具特色,也是中國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時期,磁村窯開始生產白釉瓷器,並盛行在白釉上加點綠釉,開創淄博生產彩瓷的先河,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磁村窯為北方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北方陶瓷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2]  [4] 
2013年5月,磁村瓷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磁村瓷窯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崑崙鎮磁村村東至西南的華嚴寺間
所處時代
唐朝至元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257-1-25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磁村瓷窯址歷史沿革

磁村瓷窯址始於唐終於元,燒造年代較長,是北方窯的重要窯口之一。北宋初期官府在磁村專門設“務”收税,故稱“磁窯務”,證明當時燒製瓷器的規模和產業興隆景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稱“磁村”。 [2-4] 
1976年,山東省博物館和淄博市博物館等在窯址北部發掘窯爐12座,採集了大量標本。同年12月,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工作者進行了調查。 [4] 
2006年10月,故宮博物院再次對磁村窯址進行調查。 [4] 
2016年4月~5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磁村窯址進行了大規模勘探。 [5] 

磁村瓷窯址遺址特點

綜述
磁村瓷窯址分佈圖 磁村瓷窯址分佈圖
磁村瓷窯址分南北窯窪區、村內區、華嚴寺區和蘋果園區,面積30萬平方米。相傳村原有“窯王殿”和“曬金場”,是古代磁村窯場的作坊。 [2]  [4] 
燒造時間
根據磁村窯試掘報告,磁村窯燒製時代為唐至金、元,分五期,第一期為唐中期,第二期為唐晚期,第三期為五代至北宋早期,第四期為北宋中晚期,第五期為金元時期。從採集的標本看,胎粗而厚,雜質多,釉色分黃綠、青灰、土黃、青褐和淡青色等,其中淡青色碗碗內有3枚大的支釘痕,為唐代中期器物,從採集到的2件褐釉缽看,口沿有釉,器身無釉,並在口沿出現一週貼塑的水波紋為唐代晚期或稍晚期器物。褐釉戳印紋雙系罐與河北邯鄲博物館藏唐代褐釉戳印紋注壺的花紋一樣,應為唐代器物。採集的白釉綠彩碗,胎淺紅,白釉略發黃,碗內壁有對稱的3個綠色斑點,外底無釉,有3個泥釘支痕為北宋早期器物。白釉有簡單的劃花碗和剔花盒等,為北宋晚期產品。採集為數眾多的光潔的白釉、漆黑的黑釉、黑釉鐵鏽紅、黑釉起線紋、棕黃釉印花、白釉黑口邊、白釉劃花、白釉黑花和翠藍釉等瓷片,應為金代器物。從採集的標本數看,金代的標本約佔總數的90%以上,因此金代是磁村窯燒瓷的鼎盛時期。 [4]  [5] 
產品特點
黑釉凸線紋花口瓶 黑釉凸線紋花口瓶
磁村窯唐代盛燒黑釉瓷器,產量大,器皿以碗最多,瓶、壺、罐、爐等次之。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磁村窯的唐代黑釉瓷在北方黑釉瓷中可謂上品。
淄博磁村窯黑釉起線紋瓷,起線為白色,線條粗且有立體感,器內施釉,內底刮釉,可套燒其他器物,與其他窯口有區別。
河北磁州窯、山西介休窯和山西榆次窯生產的棕黃釉印花瓷,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菊紋,磁村窯的這類品種除了上述窯口常見的纏枝花外,還有四魚紋和鳳穿花紋,裝飾題材較上述窯更加豐富,而花紋也很精細。 [4] 

磁村瓷窯址文物遺存

瓷器
磁村瓷窯址 磁村瓷窯址
磁村瓷窯址採集文物遺存按器型和釉色特徵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出土器物有黑釉、茶葉末釉、醬色釉、青釉、雨點釉等。裝飾工藝有白底黑花、劃花、剔花、宋加彩等,代表產品有碗、盆、罐、缽、瓶、動物甬等。 [2]  [4] 
窯具
窯具
窯具(3張)
按用途的不同分為支墊類、間隔具、匣缽類、支圈類、試火器、窯爐構件、制瓷工具等七大類。胎料可分為耐火土與瓷土兩種,其中前者較為粗糙,不直接與器物接觸,需用間隔具與器物隔開;後者較為細膩,在燒製過程中與器物收縮一致,可直接接觸器物。
支燒具,燒造過程中間隔器物與窯底,用於承託器物、避免器底粘砂。
間隔具,燒造過程中用於間隔器物與器物的窯具,均為瓷土製成。
匣缽類,用於盛裝器物使之與窯火隔絕,由耐火土製成。
支圈類,承託覆燒器物的窯具,兼具承託和間隔器物兩種作用,均用瓷土製成,也稱“碗籠”。
試火器,燒造過程中用於測試窯室內温度和胎、釉燒成情況,瓷胎。
窯爐構件,窯磚:主要為砌成窯壁的窯磚,面向窯室的一面有窯汗及燒烤痕跡;窯門磚:封門磚,方形;爐條:用於搭造窯爐的火膛,長條狀,也稱“爐柵”。
制瓷工具,陶臼:用於舂搗釉料,敞口,斜腹內收,近底處外折,平底;瓦底:在成型工場中墊託生坯,可能用於利坯和修坯,陶質,形狀是一圓餅下安裝圈足,圓餅上還常刻有工人的名字。 [5] 

磁村瓷窯址研究價值

磁村瓷窯址在唐代晚期開始燒製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俗稱雨點釉),在中國北方諸窯中頗具特色,也是中國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時期,磁村窯開始生產白釉瓷器,並盛行在白釉上加點綠釉,開創淄博生產彩瓷的先河,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磁村窯為北方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北方陶瓷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2] 

磁村瓷窯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磁村瓷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磁村瓷窯址旅遊信息

磁村瓷窯址地理位置

磁村瓷窯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崑崙鎮磁村村東至西南的華嚴寺間。

磁村瓷窯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崑崙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磁村瓷窯址,路程約8.3千米,用時約1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