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碾子坡遺址

鎖定
碾子坡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冉店鄉碾子坡村,面積約16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的古遺址。 [2]  [4] 
20世紀80年代,對碾子坡遺址進行了11次發掘,發現的遺蹟有房址、窯址、灰坑、豎穴墓、甕棺葬墓、灰溝等。文化內涵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周、西周、東周及零星的漢、唐、宋時期的遺存,其中仰韶文化遺存被認為是屬於“東莊村類型晚期”。出土的遺物主要有陶器、銅器、石器和家畜骨骼。部分陶器的內、外壁以及殘碎陶片上發現多處了陶文和符號,有些已具有單個文字的特點。碾子坡遺址是考古已發掘規模最大、收穫最為豐富以及對其文化面貌內涵瞭解最全面的一個先周文化遺址,在考古學和歷史學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學術意義。 [2-3]  [6] 
2013年5月,碾子坡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碾子坡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冉店鄉碾子坡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西周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30-1-43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碾子坡遺址歷史沿革

碾子坡遺址遠景 碾子坡遺址遠景
20世紀80年代,對碾子坡遺址進行了11次發掘,所獲商周時遺存有居址和墓葬兩類。 [2]  [4] 

碾子坡遺址遺址特點

碾子坡遺址 碾子坡遺址
碾子破遺址位於黑河北岸台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發現的遺蹟有房址1座,窯址13座,灰坑48座,豎穴墓1座,甕棺葬墓4座,灰溝2條,共69處單位。碾子坡遺址的內涵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周、西周、東周及零星的漢、唐、宋時期的遺存,其中仰韶文化遺存被認為是屬於“東莊村類型晚期”。 [5] 
遺蹟
碾子坡遺址發現的先周文化半豎穴式房址和窯洞房址,在豐、鎬等地的先周居址和西周居址裏也常見,而且同類房址的形制是相同的,碾子坡遺址房址為方形(F2)和長方形(H820)兩種半豎穴式房址,前者在豐邑張家坡村東有發現“後者在豐邑客省莊北地有發現。A型(H303)和B型(H503)兩種窯洞房址其中,A型即縱長形全洞式窯洞曾發現於豐邑馬王村(F1)和鎬京白家莊(F1)。B型窯洞即深土窯式房址在豐、鎬地區發現約20多座,除客省莊南地的房址H11是先周遺存以外其他都是西周房址。鄭家坡遺址周文化房址F15也屬於B型窯洞結構。這類密洞房的形制大同小異具體構築方法可參考對張家坡房址H143的復原”。總之上述現象充分説明有“陶覆陶穴”這樣居住生活習俗的周人”,一直到了西周時期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傳統居住習慣。碾子坡遺址發現的豎穴式燒陶窯址(Y701)也在岐、豐、鎬等地先周居址和西周居址中屢見。碾子坡遺址發現的各種不同形狀的灰坑,其形制也是關中地區先周和西周遺址中常見的。 [6] 
墓葬
墓葬包括先周早期墓葬、先周晚期墓葬、西周墓葬。
早期墓葬中俯身直肢葬式共39座,佔41.9%,性別清楚的皆男性;仰身直肢葬式共45座,佔48.4%,性別清楚的皆女性;其他葬式所佔比例較小。墓向以北向最多,佔55.9%;南向次之,佔38.7%;其他方向所佔比例極少。大多數墓有木棺,5座墓僅在人骨周圍發現石板,7座墓既有木棺又有石板。石板多豎立在人骨(或木棺)的一端或兩端,可視作石棺葬的孑遺。
晚期墓葬中俯身直肢葬共63座,佔45.3%,性別清楚的皆男性;仰身直肢葬共60座,佔43.2%,性別清楚的皆女性;其他葬式所佔比例極少。墓向以東向最多,佔79.9%;南向次之,佔15.8%;其他方向所佔比例較少。大多數墓有木棺,僅一座墓有石板。69座墓挖有壁龕(或角龕),佔46.4%;出現兩座洞室墓;僅1墓(M163)帶腰坑,坑內有獸骨。
西周墓葬中俯身直肢葬式佔46.8%,皆男性;仰身直肢葬式佔44.7%,皆女性;其他葬式少。墓向以東向最多,佔91.5%;其他方向所佔比例少。大多數墓有木棺,不見石板。僅1墓帶有壁龕。
三個時期在葬式上保持了高度一致性:都以俯身直肢葬和仰身直肢葬為主,二者比例相當,而且俯身葬只見於男性,仰身葬只見於女性。這種一致性説明三個時期的墓葬在族屬上相同,屬於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當然在其他方面,早、晚期之間還有一些明顯的變化:早期墓以北向為主,晚期墓以東向為主;早期墓不見壁龕,晚期墓不少帶壁龕;早期墓的石板葬具在晚期少見。此外,早期墓帶二層台的有14座,佔15.1%;晚期墓帶二層台的有129座,佔92.8%,數量劇增。相比而言,晚期墓和西周墓之間的延續性更強,它們都以東向為主。 [4] 
文化雛形
碾子坡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的內、外壁以及殘碎陶片上發現多處了陶文和符號,有些已具有單個文字的特點,如“三”“個”“十”“缶”等等。其中“缶”字,與西周初期銅器上所見的族徽和部族圖騰很相近。 [6]  [7] 

碾子坡遺址文物遺存

陶器
彩陶盆
彩陶盆(1張)
碾子坡遺址出土陶器以泥質紅陶與夾砂紅陶為主,泥質紅陶器表多磨光,夾砂紅陶紋飾有繩紋、弦紋等。甲組器物有瓶、罐、缽、碗等。乙組器物有有瓶、卷沿盆、曲腹盆、疊唇盆、鼓腹盆、鼓腹罐、斂口罐、深腹罐、斂口凹底缽、大口甕、斂口甕、甑等,器型特點與甲組明顯不同。 [5] 
銅器
銅瓿 銅瓿
碾子坡遺址出土銅瓿(青銅)1件、銅鼎(紅銅)2件、銅簇2件、銅鈴1件、銅匕首1件,銅錐3件、銅刀1件,明顯具有銅器冶煉的能力。 [7] 
生產工具
石錘斧
石錘斧(2張)
碾子坡遺址出土石質生產工具有錘、斧、錛、鑿、棒、鏟、刀、鐮、錐和磨石等,均為花崗岩。 [7] 
家畜骨頭
碾子坡遺址出土牛、羊、馬和豬等家畜骨頭數量較多。牛、羊、馬和豬等家畜骨頭數量多反映的是其部落在家畜飼養的成就,不影響對其部落農業發達的判斷,牛、羊、馬和豬都是馴化動物,也是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畜力和可用於改善生活的家畜。 [7] 

碾子坡遺址研究價值

陶鬲
陶鬲(2張)
碾子坡遺址是考古已發掘規模最大、收穫最為豐富以及對其文化面貌內涵瞭解最全面的一個先周文化遺址,確立了它在夏商周考古學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碾子坡發現的先周文化遺存,是此地的先周居民進行各類日常活動遺留下來的,是他們在經濟、政治、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過往歷史的一種具體反映,同時也是周人居邠時期社會面貌的一個縮影。總之,碾子坡遺址發掘在考古學和歷史學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學術意義。發掘提供的研究成果把先周文化和周人信史以及商、周關係史的年代提早了100多年,同時也為今後探索年代更早的先周遺存及周人信史奠定了基礎。 [3] 

碾子坡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碾子坡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碾子坡遺址旅遊信息

碾子坡遺址地理位置

碾子坡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冉店鄉碾子坡村。

碾子坡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碾子坡遺址,路程為13.6千米,用時約1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