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碧口羣

鎖定
碧口羣(Bikou Gr.)的時代屬薊縣紀至青白口紀。 自上而下分為秧田壩組(陰平組),為淺綠灰色變粉砂岩、粉砂質板岩、變中細粒岩屑砂岩夾透鏡狀變質礫岩,底部含微古植物,厚2177米,屬青白口紀;白楊組,為淺綠灰色及淺綠色變質砂岩、含砂礫質千枚巖、絹雲千枚巖等互層,有變質礫岩和變質玄武岩不穩定夾層,厚度大於7151米;陽壩組(桂花橋溝組),上部為綠片岩,變酸性凝灰岩夾變安山岩、玄武岩、砂岩、含鐵石英岩、大理岩及碧玉巖條帶,下部為千枚巖、變粉砂岩夾黑硬綠石變砂岩,厚度大於8000米。
中文名
碧口羣
外文名
Bikou Gr
別    名
豆壩羣,曾家河
東房
別    名
白楊溝組
地層單位編碼
06-62-0012
地層地質年代
Pt2—3(Ch1 AnZ)
階代碼
Jx—Qb
地區代碼
33,34,35,37

目錄

碧口羣命名

葉連俊、關士聰1944年命名,命名地點在甘肅文縣碧口。

碧口羣沿革

葉連俊、關士聰於1944年命名碧口系,指分佈於武都臨江鎮以南,直至四川白水街以南的不整合在下泥盆統石坊系之下的,包括前震旦系(北方型震旦系)、震旦系至志留系在內的一套淺變質岩系。1959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將其上部劃分出震旦系、寒武系,下部稱碧口羣,時代歸於下元古界;1963—1964年甘肅地質局西秦嶺地質隊,將上述碧口羣建立了三個組,自上而下為陽壩組、火山岩組(或鐵爐溝亞組、白楊亞組)、秧田壩組。時代歸屬於下古生界,同時將碧口羣以上的地層(中科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劃分的震旦系及寒武系)劃分為關家溝階和臨江階,時代屬早泥盆世;1980年甘肅省區域地層表將上述碧口羣及“下泥盆統”等統劃歸震旦亞界“碧口羣”。自上而下為陽壩組、秧田壩組、關家溝組和臨江組;李耀敏(1991)的研究恢復蘭州地質所的碧口羣含義,將最初的碧口羣解體為下寒武系、震旦系及前震旦系碧口羣,其中,下寒武統稱乾溝組,震旦系自上而下為臨江組(或燈影組)、陡山沱組及關家溝組(南沱組);南延到四川境內,四川省地礦局川西北地質隊(1988)亦有相應的時代和劃分意見,並分別命名為下寒武統鐵龍堡組、震旦繫上統水晶組、蜈蚣口組、下統木座組和前震旦系碧口羣,該羣自上而下為陰平組(薊縣—青白口系)桂花橋溝組、大沙壩組。1990年又在其中分出魚洞子羣為最古老的岩層。

碧口羣特徵

重新釐定的碧口羣包括秧田壩組、白楊組和陽壩組。秧田壩組(陰平組)為淺綠灰色變粉砂岩、粉砂質板岩、變中細粒岩屑砂岩夾透鏡狀變礫岩,鮑馬序列發育,底部為一層底礫岩含微古植物化石。時代歸於青白口紀(部分人認為屬早震旦世)。厚2177m。白楊組以淺綠灰色及淺綠色變質砂岩、含砂礫質千枚巖、絹雲千枚巖等互層夾變礫岩及變玄武岩綠片岩的不穩定夾層,厚度大於7151m。 陽壩組(桂花橋溝組),上部為綠片岩,變酸性凝灰岩夾變安山岩、玄武岩及千枚巖和變砂岩以及含鐵石英岩、白色大理岩及紫色碧玉巖條帶;下部為粉砂質千枚巖、絹雲千枚巖、變粉砂岩夾黑硬綠泥石變砂岩,厚>8000m。近年調查證明,碧口羣主要分佈於甘、陝、川交界處的甘肅文縣、碧口地區及陝西勉縣、畧陽陽平關之間及四川西北平武—青川地區(摩天嶺)寶成鐵路沿線、樂素河一帶。 [1] 

碧口羣分佈

甘、陝、川。

碧口羣備考

有關碧口羣的時代,目前尚有爭議,其中秧田壩組多數研究者認為可歸屬於下震旦世,為下冰磧層位的冰海-重力流沉積(趙祥生等,1990),亦有人歸於青白口紀。秧田壩組以下屬於薊縣—長城紀。迄今所獲同位素年齡資料為:K-Ar稀釋法年齡值為(1044±22)Ma,(變質年齡)和Ar-Ar法(1565±16)Ma。四川北部平武—青川地區本羣桂花橋溝組獲鋯石U-Pb法1367Ma及Rb-Sr法(970±12.4)Ma之變質年齡等均支持上述意見。
編撰者:高振家、王振東
作者1:葉連俊
年份1:1944
作者2:關士聰
年份2:1944
作者3:李耀敏
年份3:1991
系名:新元古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