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砂鍋梁遺址

鎖定
砂鍋梁遺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小金灣鄉東南3千米處的戈壁上,是夏、商時期的古遺址。 [2] 
1976年,發現砂鍋梁遺址,屬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砂鍋梁遺址因地表陶片密集,故名。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50米,佔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屬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遺址中心有高大的砂丘。文化層保存較好處大約在1.5~2.0米左右,在遺址上發現有陶窯殘跡。砂鍋梁遺址是一處聚落遺址,附近一帶有葬地。砂鍋梁遺址包含物豐富,有陶片、石器及少量銅器殘片和銅珠顆粒等,並採集到成組的完整陶器。砂鍋梁遺址文化堆積較厚,包含物豐富,文化內涵相對單純,對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遺址發現的冶銅或銅器加工遺物,為研究中國早期銅器的起源和冶銅工藝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4] 
2013年5月,砂鍋梁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物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砂鍋梁遺址
地理位置
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小金灣鄉東南3千米處的戈壁上
所處時代
夏、商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472-1-472

砂鍋梁遺址歷史沿革

1976年,發現砂鍋梁遺址。 [2] 
砂鍋梁遺址全景 砂鍋梁遺址全景
1986年,河西史前考古調查隊前往該址進行了進一步調查。並在《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調查報告》作了詳細記述。 [4] 
20世紀80年代後期,甘肅省從洮河流域的東鄉族自治縣遷徙大批移民至此,在當地組建了東鄉族鄉,致使花海一帶人口增加,砂鍋梁遺址被移民新村包圍遺址所在地成了村內的一個廣場,破壞較為嚴重。 [4] 
2007年6月下旬,甘肅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聯合組成河西走廊環境考古隊,再次考察了砂鍋梁遺址。 [4] 
2007年,砂鍋梁遺址被當地人盜掘,挖得15個陶罐,犯罪分子落網,文物部門收回了文物。 [4] 

砂鍋梁遺址遺址特點

砂鍋梁遺址 砂鍋梁遺址
砂鍋梁遺址因地表陶片密集,故名。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50米,佔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屬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遺址中心有高大的砂丘。文化層保存較好處大約在1.5~2.0米左右,在遺址上發現有陶窯殘跡。砂鍋梁遺址是一處聚落遺址,附近一帶有葬地。 [2-4] 

砂鍋梁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砂鍋梁遺址出土雙耳彩陶罐
砂鍋梁遺址出土雙耳彩陶罐(2張)
砂鍋梁遺址包含物豐富,有陶片、石器及少量銅器殘片和銅珠顆粒等,並採集到成組的完整陶器。 [2] 
石器
砂鍋梁遺址石器以打製品居多,主要有石斧、石槌、石球、盤狀器、環形穿孔石器等。還採集一批細石器,石料以燧石、石英為主,器類有石葉、尖狀器、鏃、刮削器和石核等。磨製石器主要是石刀,製作不甚精良,有單色單孔、雙孔之別。大型石磨盤較多,均系花崗巖質地,形制多為圓角長方形,磨面因長期使用呈馬鞍裝;另發現有石臼等工具。石刀16件,均系磨製,大多打磨不很精細,石質亦不佳。 [4] 
彩陶片
砂鍋梁遺址採集到的彩陶片有裝飾花紋,多為刻花紋、壓印紋、凹選紋、乳釘和附加堆紋等,器形以各類造型的罐、壺和器蓋居多。 [4] 
玉器
玉器:玉斧1件、白色泛淡藍色粗玉,通體磨製精細,器形小巧;穿孔玉器1件,黑色玉器,通體打磨精細;權杖頭2件。 [4] 

砂鍋梁遺址研究價值

砂鍋梁遺址文化堆積較厚,包含物豐富,文化內涵相對單純,對四壩文化和騸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遺址發現的冶銅或銅器加工遺物,為研究中國早期銅器的起源和冶銅工藝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 

砂鍋梁遺址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砂鍋梁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物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砂鍋梁遺址旅遊信息

砂鍋梁遺址地理位置

砂鍋梁遺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小金灣鄉東南3千米處的戈壁上。

砂鍋梁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砂鍋梁遺址,路程約74.5千米,用時約1小時2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