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家及遇村遺址

鎖定
石家及遇村遺址,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早勝鎮遇村六組,是周朝時期遺址。 [6] 
石家及遇村遺址,即石家墓地和遇村遺址。石家墓地東周時期墓葬約有600餘座,考古發掘工作從2016年開始,至2020年,已清理發掘東周時期墓葬177座。遇村遺址與石家墓地僅一溝之隔,2018年開始考古挖掘工作,所包含遺蹟豐富,有墓葬、馬坑、灰坑、灰溝、窯址、房址等。石家及遇村遺址的發掘,首次建立起了隴東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尤其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這一關鍵節點上,對於認知周文化在西土統治格局的演進,即西周的滅亡與平王東遷後的西土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2] 
2019年10月7日,石家及遇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石家及遇村遺址
地理位置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早勝鎮遇村六組
所處時代
周朝
保護級別
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148-1-148

石家及遇村遺址歷史沿革

20世紀60年代,西頭村石家一組村民在一處挖地坑式窯洞時,意外掘出大量動物骨骼。 [2]  [4] 
20世紀80年代,石家一組村民在打土坯取土時,曾撿到1件銅鼎、1件銅矛及玉飾件,後發現遺存遺址。 [2]  [4] 
2011~2013年間,M37、M38、M39、M40等大型墓葬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2]  [4] 
2016年,石家墓地考古發掘工作開始。 [2]  [4] 
石家墓地 石家墓地
2018年7~10月,為配合銀百高速公路的新建,對石家及遇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 [2-3]  [5] 
2019年,考古隊對石家及遇村遺址周圍區域展開了考古調查。 [2]  [4] 
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石家及遇村遺址相關區域展開大面積考古勘探,揭露一處戰國晚期、秦漢時期墓地。 [3] 

石家及遇村遺址遺址特點

石家及遇村遺址地理環境

石家及遇村遺址位置圖 石家及遇村遺址位置圖
石家及遇村遺址即石家墓地和遇村遺址,地處馬蓮河東岸,涇河以北,這裏山原相交,河溪縱橫。遺址所在早勝原,舊稱棗社原,是寧縣境內最大的原塊。商周時期據文獻記載屬公劉居豳之地。東周時期,義渠熾盛,與秦人分庭抗禮。戰國晚期終納入到秦帝國統治秩序,所轄北地郡泥陽縣。 [2]  [4] 

石家及遇村遺址石家墓地

墓地
石家墓地M218槨室全景 石家墓地M218槨室全景
石家墓地東周時期墓葬約有600餘座。考古發掘工作從2016年開始,截至2022年,已清理發掘東周時期墓葬200餘座。分佈呈現出“大分散、小聚集”的特點,具有一定規律,較少出現早晚打破現象,這顯示這片墓地在營建時就有一定的規劃。墓葬形制特點也具有高度一致性,基本為南北向豎穴土坑,少量發現東西向,墓壙近底部流行二層台,墓室內多發現棺槨,墓主人葬式上仰身直肢葬和側身屈肢葬都佔有一定的比例。 [2-4] 
車馬坑
石家墓地車馬坑 石家墓地車馬坑
發現車馬坑20多座,較之墓葬,往往埋葬較淺。其中南北向車馬坑發現1座(編號為MK2),埋葬特點上為車上馬下。其中車1輛,明顯經人為有意識分拆。馬有29匹,也分兩層,擺放較為整齊,未與車作駕乘狀。2座為東西向,都為車馬同坑、車馬同層。其中MK5,殉車有5輛,東西向縱列。其中第1輛車無馬,可能為人拉的輦車。第2至第5輛車為一駕兩馬,兩服馬分置於轅之兩側,作駕乘狀。 [4] 

石家及遇村遺址遇村遺址

綜述
遇村遺址東西向帶腰坑墓 遇村遺址東西向帶腰坑墓
遇村遺址與石家墓地僅一溝之隔,溝內常年泉水流淌,途經古峪溝,最終匯入涇河支流馬蓮河。為配合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銀白高速”公路建設,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南京大學聯合對其穿越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遺址所包含遺蹟豐富,有墓葬、馬坑、灰坑、灰溝、窯址、房址等。
遇村遺址與石家墓地空間分佈上相近;年代分期上,遺址主體年代與石家墓地盛行年代基本一致;文化內涵上,遇村遺址發現的城垣和大型夯土建築基址,表明該遺址是一處高等級城址,與石家墓地發現諸多高等級貴族墓葬相匹配,二者“居”與“葬”關係最終得以確立。 [2]  [6] 
城址
遇村遺址F2 遇村遺址F2
城址1座,平面形狀大致呈四邊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城牆採用了挖槽起建,層層夯打的構築方式,表面存在密集的夯窩痕跡,分佈均勻,堅硬。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以F2為代表,平面呈長方形,面積100多平方米。基址南部發現有台階,中心柱礎四周存在祭祀現象。 [2] 
遺蹟
遇村遺址分佈圖 遇村遺址分佈圖
壕溝位於城垣外側,圍繞城址周圍。通過對北牆以外壕溝進行了局部解剖,發現其形制為口大底小倒梯形。高等級建築基址區位於城址東北部,勘探發現有9座,已發掘4座,最大單體面積已超過200平方米。形制均為夯土高台建築,其周圍是料僵石鋪砌的散水設施,建築基址之間發現有以廊道相連的現象,這顯示出其建築羣並非一組。
居住區位於城址西北部,遺蹟主體為房址。分為半地穴與平面立柱兩類,之間多存在打破關係,顯示出年代上有早晚之分。居住區部分房址發現有灶坑,周圍有蓄水池、儲藏坑、窖穴等遺蹟,與同時期房址存在一定對應關係。遺蹟中包含的遺物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在發掘高等級建築區與一般居住區之間時,考古隊發現,遺蹟包含有大量灰坑、灰溝、窯址等,其中包含物多為生產工具,諸如骨錐、骨鑽、骨針、紡輪等一類器物。初步認為與手工業一類遺存相關。 [2] 

石家及遇村遺址聚落形態

石家及遇村遺址聚落形態大致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西周早中期,遺存主要為東西向墓葬。第二期早段為西周晚期至兩週之際,居住區半地穴房址、南北向墓葬出現。第二期晚期為春秋早期,大型城垣、壕溝、高等級建築發現,南北向高等級墓葬營建於城外西側。第三期為春秋中期及以後,大型建築基址廢棄,南北向高等級貴族墓葬繼續存在,南北向平民墓葬出現。
其次,在考古學文化內涵上,考古隊認為第一期聚落遺存中,部分東西向墓葬流行圓形腰坑;出土銅器個別有族徽,可能與殷遺民相關。第二期聚落遺存,以周文化為主體,這一階段北方草原文化出現。第三期聚落遺存,仍以周文化為主體,秦文化因素得以大量出現,但北方草原文化仍佔有一定比例。 [2]  [6] 

石家及遇村遺址文物遺存

石家墓地M257金虎飾
石家墓地M257金虎飾(4張)
石家墓地隨葬品種類豐富,包含有銅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石器、蚌器、泥器、陶器、瓷器等。按其功能又可分為禮器、兵器、車馬器及墓主人近身之物等。 [2]  [5] 
遇村遺址出土遺物也豐富,按質地可分骨器、陶器、蚌器、玉器、石器等。還發現的大量春秋時期陶片、槽形板瓦等。 [2]  [5] 

石家及遇村遺址研究價值

石家及遇村遺址的發掘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從關鍵區域來看,隴東地區是周文化起源的重要區域,也是西周晚期以來,周與西北地區戎人、秦人彼此接觸的前沿地區。石家及遇村遺址考古新發現多層次聚落結構,揭示了這一關鍵區域。周秦戎實力此消彼長的複雜關係,是研究這一時期族羣交流,融合發展過程的重要發現。也是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課題。
第二,從關鍵節點來看,石家及遇村遺址發掘,首次建立起了隴東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尤其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這一關鍵節點上,對於認知周文化在西土統治格局的演進,即西周的滅亡與平王東遷後的西土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2] 

石家及遇村遺址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石家及遇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石家及遇村遺址旅遊信息

石家及遇村遺址地理位置

石家及遇村遺址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早勝鎮遇村六組。

石家及遇村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石家及遇村遺址,路程約17.1千米,用時約2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