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矯枉過正

(漢語成語)

鎖定
矯枉過正(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4] 
矯枉過正指矯枉彎曲的東西超過了限度,使其又彎向另一邊;比喻糾正事物的偏失、錯誤過了頭,而陷入另一種偏失、錯誤之中。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1] 
中文名
矯枉過正
拼    音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近義詞
過猶不及矯枉過直
反義詞
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出    處
後漢書·仲長統傳》
注音字母
ㄐㄧㄠˇ ㄨㄤˇ ㄍㄨㄛˋ ㄓㄥˋ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分句

矯枉過正成語出處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為人不知惡,而恬行不備也,是故垂累責之,以矯枉世而直之。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知此而義畢矣。 [4]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矯枉過正”。 [4] 

矯枉過正成語故事

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總結了夏、商兩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把王族和功臣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分封到全國各地,成為諸侯,進行分區管理,以維護周王朝的統治。當時共封了800個諸侯國。 [2]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諸侯國的後代並不一心扶助周王室。他們之間因為利害關係的衝突,你爭我奪,互相攻打,長期進行爭霸戰爭,周王朝則日趨衰落。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秦王朝,他廢除諸侯分封制,將天下分為36郡,以便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但是,由於秦王朝對人民實行極其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激化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終於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大起義。 [2]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以後,認為秦王朝所以滅亡,是因為沒有分封諸侯,造成處境孤立。於是,他改變這種局面,恢復分封制,劉邦設立王、侯兩級爵位,大封功臣。但是,後來諸侯義紛紛叛亂。 [2] 
漢景帝在鎮壓了吳楚七國叛亂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朝廷;王國的行政南朝廷任命官吏處理,以鞏固中央集權。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撰寫《漢書-諸侯王表序》時,對此評論説:西漢初年恢復分封制,大的諸侯王國跨州兼郡,擁有幾十座城池,宮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樣,真可説是矯枉過正。 [2] 

矯枉過正成語寓意

孔子説: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成語告訴人們,欲速則不達,事情一旦過了頭就會引起其他的錯誤。人們更多的是要學到如何恰如其分地處理事情,避免矯枉過正。 [3] 

矯枉過正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矯枉過正”指矯枉彎曲的東西超過了限度,使其又彎向另一邊;比喻糾正事物的偏失、錯誤過了頭,而陷入另一種偏失、錯誤之中。 [1]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1] 
運用示例
東漢·班固漢書·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矯枉過其正矣。” [1] 
唐·李延壽《南史·王琨傳》:“琨避違過甚,父名恭懌母名恭,心並不得犯,時鹹謂矯枉過正。” [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 [1] 

矯枉過正成語辨析

矯枉過正—畸輕畸重
“矯枉過正”與“畸輕畸重”意義相近,兩者皆有事物發展不均衡的意思;區別在於“矯枉過正”強調的是糾正錯誤超過了正常合理的範圍,結果又產生新的錯誤;“畸輕畸重”強調的是對待事物的態度不公正或者事態發展不均衡。 [5]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516
  • 2.    巴城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4[M]. 北京:線裝書局, 2017.12:744
  • 3.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113
  • 4.    閆秀文編著. 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12:371
  • 5.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抉擇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