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矛尾鰕虎魚

鎖定
矛尾鰕虎魚,學名: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J. Richardson, 1844)鱸形目鰕虎魚科矛尾鰕虎魚屬的一種魚類。系暖温性近海底層魚類。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漸細。頭大,長而稍扁,前部略平扇。吻中長,圓鈍。眼小,上側位。口寬大,斜裂。下頜骨稍突出,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具牙2行,纖細尖。鼻孔每側2個,有一短管。下頜腹面具短小觸鬚3對。鰓孔大,延向前方。體被圓鱗,前部鱗較小,後部大。腹膜淡黑色。鰾小。腸長小於體長。
別    名
胖頭魚
中文學名
矛尾鰕虎魚
拉丁學名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J.Richardson, 1844)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鰕虎魚亞目
鰕虎魚科
亞    科
鰕虎魚亞科
矛尾鰕虎魚屬
矛尾鰕虎魚

矛尾鰕虎魚形態特徵

背鰭條Ⅷ~21~22;臀鰭條Ⅰ~19。縱列鱗47~49。鰓耙16~I7。脊椎骨38。
體長為體高的6.6~8.0倍,為頭長的3.6~3.9倍,為尾柄長的10.7~11.0倍,為尾柄高的14.2~15.4倍。頭長為吻長的2.9~3.0倍,為眼徑的6.0~6.7倍,為眼間距的3.6~4.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3~1.4倍。
體頗細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而漸細。頭大而長,稍平扁,寬略大於體寬,前部近圓形,中央有1隆起,吻端鈍圓。口寬大,前下位,斜裂。下頜稍長於上頜,頦部有短鬚3對,有時在第1對短鬚的稍前方另有1對短鬚。齒細尖,兩頜各2行,外行較大,呈犬齒狀,齒頭向內彎。眼小,側上位;眼間隔平坦,寬大於眼徑。鰓孔大。尾柄較細,長約為高的4倍左右。背鰭2個,分離。第1背鰭基底短,始於胸鰭基部稍後背上,由8根鰭棘組成,棘前長後短;第2背鰭基底長,似長方形,鰭條較長,前緣有1棘。胸鰭較大而尖圓,側下位。腹鰭較小,位於胸鰭基部下方,左右鰭癒合呈圓盤狀,各有1棘。臀鰭基底稍短於第2背鰭基底,始於第2背鰭的第4鰭條下方,兩鰭近同形,前緣有1棘。尾鰭尖長。體被圓鱗,後部鱗片較大。無側線。體黃褐色,頭部和背側有不規則的暗色斑紋,腹面灰白色。第1背鰭後部下方有1大黑斑。第2背鰭上有暗褐色斑點3—4縱行。胸鰭基部有2個大形暗色斑點,鰭條有暗色點。腹鰭灰白色。臀鰭後半部灰色。尾鰭有暗黑色斑紋4—5橫行。體長一般為20釐米左右。 [1] 

矛尾鰕虎魚生長環境

棲息於沿岸較深水域底層。主要食物為小型甲殼類、魚類,吞食蝦類能力強。1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不詳。卵生。我國沿海均有分佈。多被底拖網、定置網漁具兼捕。可鮮食。是養蝦業的敵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