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直裾

鎖定
直裾,即襜褕,漢服的一種款式。語出《説文解字》, [1] 華夏衣冠體系中的一種,其短者謂之裋褕, [2]  衣襟裾為方直,區別於曲裾。(有同袍習慣性的把直裾與直裾深衣等號實際上是錯誤的。)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襬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餘,本着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中文名
直裾
外文名
Straight Ju Chinese Dress
讀    音
zhí jū
產生朝代
漢朝
分    類
交領直裾袍、圓領直裾袍等。
製作工藝
確定尺寸、購布、剪裁等。
代表文物
絳紅紗印彩續衽直裾綿深衣

直裾服飾簡介

直裾指漢服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襜褕是典型的直裾袍。 [3]  漢代字書急就篇》:“襜褕,直裾禪衣。”而禪衣與同制深衣,衣裳不殊、裾幅通直。 [4] 
和服的帷子也是直裾禪衣。直裾袍可分為交領直裾袍、圓領直裾袍、直衿直裾袍。直衿直裾袍即典型的宋代褙子。布幅斜裁則稱為曲裾。直裾、曲裾相間則稱為雜裾
漢衣冠體系中的一種大身裁剪方式,特點是正直端方的方形衣身。衣服的大襟。以布而無緣,敝而紩之的直裾袍則叫做襤褸。

直裾歷史發展

戰國直裾袍
馬山出土的戰國中期直裾袍,有絹、紗、羅、錦等各種衣着十餘件,多以絲綿充絮,為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襬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馬山楚墓出土袍服袖展最長者(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5)達345釐米;袖展最短者(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N10)也有158釐米。 [5] 
馬山楚墓直裾袍文物
圖《馬山楚墓直裾袍》馬山楚墓出土的直裾袍N13,上衣6幅布,下裳5幅布。衣長175釐米,通袖長274釐米,袖寬48釐米,袖口寬40釐米。
馬山楚墓直裾袍復原圖
漢朝直裾袍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外要配以穿着曲裾深衣或者素紗襌衣 [11-12] 
馬王堆直裾復原圖
馬王堆直裾復原圖(5張)
印花敷彩絲綿袍,西漢,袖通長250釐米 身長129釐米,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印花敷彩絲綿袍用印花敷彩紗做袍面,素紗做襯裏,內填充絲綿絮。衣形為交領、右衽、直裾式。 [9-10] 
漢墓文物
襌衣
襌衣(2張)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8] 印花敷彩絲綿袍、絳紅紗印彩續衽直裾綿袍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直裾綿袍衣長130釐米,通袖長236釐米,袖寬41釐米,袖口寬30釐米,腰寬48釐米,下襬寬57釐米,領緣寬29釐米,擺緣寬38釐米。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領右衽、直裾,袖與下襬鑲大幅的寬緣

直裾地位變化

男子直裾
男子直裾(4張)
早期的直裾袍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新莽末年三輔將士東迎更始的部隊,見諸將都穿“婦人衣”諸於繡镼(也就是直裾的“襜褕”),以為非禮,故而大失所望,更有人因此亡去。待到洛陽見到時任司隸校尉劉秀,見王莽制度盡革,漢家法度盡復,乃傾心於光武,更有前漢老吏泣下曰“不意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6]  到了東漢,襜褕出現在宴會等正式場合。東漢的許多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中可常見罩住外衣的大袖襜褕的形象。
直裾深衣
直裾深衣(2張)
朱子深衣則一定要有曲裾之衽,故非直裾。 [7] 

直裾結構名稱

宋朝流行的褙子與某些漢服形制也有名為直裾的結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