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益縣

鎖定
益縣,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西漢初,分秦齊郡臨淄郡)地置益縣,屬青州刺史部北海郡 [1]  東漢,改為益國,屬青州刺史部樂安國 [2]  三國,於益侯國地置南豐縣,屬青州齊國。 [3] 
西漢青州北海郡益縣轄境,在今山東省壽光市西部和東營市廣饒縣東部一帶。益縣治所益城在今山東省壽光市北。 [4] 
中文名
益縣
政區類別
始置年代
西漢
縣治所在
益城
所屬地區
青州北海郡
廢止年代
東漢
地理位置
今山東省壽光市西
文獻記載
漢書後漢書水經注齊乘

益縣歷史沿革

西漢初,分秦齊郡臨淄郡)地置益縣,屬青州刺史部北海郡 [1] 
東漢,改為益國,屬青州刺史部樂安國 [2] 
三國,於益侯國地置南豐縣,屬青州齊國。 [3] 

益縣益縣故城

益縣故城
巨洋水又東北逕益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滌盪也。晏謨曰:西去齊城五十里,司馬宣王伐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於此城,遂改名為南豐城也。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逕北益都城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胡為侯國。又西北流而注於巨澱矣。 [5] 
——《水經注》卷二十六
益縣故城
在壽光市,西漢置縣,屬北海郡,後漢為侯國,改屬樂安國,晉省。《水經注》巨洋水逕益縣故城東。晏謨曰:南去齊城五十里,司馬懿伐公孫淜,北徙豐縣人於此,遂改名為南豊城也。齊乘:南豐縣即古益城。《舊志》:豐城店在縣西二十里。 [6] 
——《大清一統志》
豐城
壽光西二十里,輿地記:本漢菑川國城 【輿地記“本漢菑川國城”。按《水經注》益縣故城即南豐城。又壽光南三十里之劇城為菑川國治,安得別有豐城。本漢菑川國乎。於氏説誤】 司馬懿伐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此,改曰南豐城。 [7] 
——元《齊乘》
南豐城
《志》雲:縣西四十里有益城,漢益縣也,屬北海郡,後漢屬樂安國。晏謨雲:司馬宣王伐公孫淵,徙豐人於益縣。亦謂之南豐城。一雲南豐城在縣西二十里,亦曰豐城。又益都城,在縣北二十里。漢武封淄川懿王子胡為侯邑,後併入益縣。三國魏復置益都縣。晉改置利益縣,屬樂安國。劉宋改置益都縣,今府治是也。 [4] 
——《讀史方輿紀要

益縣文獻記載

益縣漢書

漢書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屬青州。户十二萬七千,口五十九萬三千一百五十九。縣二十六:營陵,或曰營丘。莽曰北海亭。劇魁,侯國。莽曰上符。安丘,莽曰誅郅。瓡,侯國。莽曰道德。淳于,益,莽曰探陽(湯)。平壽,劇,侯國。都昌,有鹽官。平望,侯國。莽曰所聚。平的,侯國。柳泉,侯國。莽曰弘睦。壽光,有鹽官。莽曰翼平亭。樂望,侯國。饒,侯國。斟,故國,禹後。桑犢,覆甑山,溉水所出,東北至都昌入海。平城,侯國。密鄉,侯國。羊石,侯國。樂都,侯國。莽曰拔壟。石鄉,侯國。上鄉,侯國。新成,侯國。成鄉,侯國。莽曰石樂。膠陽。侯國。 [1] 

益縣後漢書

後漢書郡國志第二十二
樂安國高帝西平昌置,為千乘,永元七年更名。洛陽東千五百二十里。九城,户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十五。臨濟,本狄,安帝更名。千乘。高菀。樂安。博昌,有薄姑城,有貝中聚,有時水。蓼城,侯國。利,故屬齊。益,侯國。故屬北海。壽光,故屬北海。有灌亭。 [2] 

益縣青州府志

魏:三國無地理志,依洪亮吉《三國地理志》參依《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二書略次為郡縣。
南豐、益都,均屬齊。案《水經注》,南豐即漢益縣,《元和志》、《寰宇記》皆言益都即漢益縣,或分益之地置二縣耶。 [3] 
參考資料
  • 1.    [漢]班固 .漢書:中華書局,2007-08-01
  • 2.    范曄 .後漢書:中華書局,2007-08-01
  • 3.    (清)毛永柏 修 李圖 劉燿椿 纂 .《青州府志》(咸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 4.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1955年
  • 5.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嶽麓書社,1995-01-01
  • 6.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大清一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1-01
  • 7.    [元]於欽撰,劉敦願等校釋.齊乘校釋 :中華書局,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