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聖卿闕、功曹闕

鎖定
皇聖卿闕、功曹闕,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蓮花山路245號蓮花山公園平邑縣博物館內,分別建於東漢元和三年(86年)和東漢章和元年(87年),是東漢時期的墓前建築 [2] 
皇聖卿闕、功曹闕為墓前石闕,均為灰青石砌築,形制相似,由基座、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皇聖卿闕雙闕均存,均較功曹闕稍大,功曹闕原位於皇聖卿闕西南約百步,現僅存其一。現從南至北依次為功曹闕、皇聖卿西闕、皇聖卿東闕 [2-4]  。皇聖卿闕、功曹闕造型古樸,是研究古代歷史,特別是建築史、美術史的實物資料。闕身上的銘文內容不僅為山東地區畫像石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也為研究本地古代的建制沿革提供了主要的依據 [3-4] 
1978年12月23日,皇聖卿闕、功曹闕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皇聖卿闕、功曹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皇聖卿闕、功曹闕
地理位置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蓮花山路245號蓮花山公園平邑縣博物館內
所處時代
東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540-4-043

皇聖卿闕、功曹闕歷史沿革

東漢元和三年(86年),皇聖卿闕始建。
東漢章和元年(87年),功曹闕始建 [2]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皇聖卿闕、功曹闕由原址遷至平邑公學內保存。
2001年,皇聖卿闕、功曹闕遷回原址八埠頂(今蓮花山公園平邑縣博物館內) [3] 

皇聖卿闕、功曹闕建築格局

皇聖卿闕、功曹闕為墓前石闕,均為灰青石砌築,形制相似,由基座、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皇聖卿闕雙闕均存,均較功曹闕稍大,功曹闕原位於皇聖卿闕西南約百步,現僅存其一。現從南至北依次為功曹闕、皇聖卿西闕、皇聖卿東闕 [2-4] 
闕身拓片

皇聖卿闕、功曹闕主要建築

皇聖卿闕、功曹闕皇聖卿闕

皇聖卿闕又稱元和石闕,為雙闕,東西兩座形制相同,均較功曹闕稍大。除闕身四面邊框內畫像各為5層外,其餘部分與功曹闕無甚差別。闕銘文在西闕南面第4層西半部,首行有“南武陽平邑皇聖卿冢”9字,次行“之大門卿以元和三年”9字,此後有六七行字,皆不可辨。其畫像為傳説中的女媧伏羲手執規、矩和反映現實生活的車馬、騎射、樂舞、兵勇等,人物形象各異 [2] 

皇聖卿闕、功曹闕功曹闕

功曹闕又稱章和石闕,由灰青石4層築成,分闕基、闕身、斗拱、闕頂4部分,總高2.1米。闕基上緣呈斜削狀。闕身高1.52米,寬0.72米,厚0.59米,四面周圍邊框各隱起凸線1道,其內先以凸線構成內外2框,然後再用水平凸線將內框各劃4層,框內分別鐫刻人像、車騎、奇禽、異獸。闕身銘文在現南面第4層東半部,隸書,字徑約1寸,豎寫9行,可識者有“南武陽功曹鄉嗇夫”“文學掾平邑”“天下相感”“章和元年二月十六日”等41字。闕身上施石1層,高0.41米,四周較闕身微微挑出,四角各鐫斗拱1朵,闕頂上部刻四注式屋頂,底部有檐椽1排 [2] 

皇聖卿闕、功曹闕文物價值

皇聖卿闕、功曹闕造型古樸,是研究古代歷史,特別是建築史、美術史的實物資料。闕身上的銘文內容不僅為山東地區畫像石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也為研究本地古代的建制沿革提供了主要的依據 [3-4] 

皇聖卿闕、功曹闕文物保護

1978年12月23日,皇聖卿闕、功曹闕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皇聖卿闕、功曹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皇聖卿闕、功曹闕旅遊信息

皇聖卿闕、功曹闕地理位置

皇聖卿闕、功曹闕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蓮花山路245號蓮花山公園平邑縣博物館內。

皇聖卿闕、功曹闕交通路線

  • 公交
山東省臨沂市內乘坐平邑16、平邑3、平邑6、平邑8、平邑9路公交車,在蓮花山公園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民政府距離皇聖卿闕、功曹闕約1.8千米,駕車約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