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皂市遺址

鎖定
皂市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皂市鎮石家坪村,面積約7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2-3] 
1959年,發現皂市遺址,文化層厚1~2米不等。遺址分佈區的東、西兩頭包含有新石器時代、商、東周三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商文化層堆積較厚,遺物較豐富,個別探方有商周之際的文化遺存。遺存有大量的石器、陶器、動物骨骼,反映出狩獵在經濟生活中有較大的成份。皂市遺址的發掘,是湖南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重要成果,把洞庭湖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推溯到約7000年以前。 [2-3] 
2013年5月,皂市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皂市遺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皂市鎮石家坪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商、周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65-1-365

皂市遺址歷史沿革

皂市商代遺址  皂市商代遺址 
1977、1981年,共進行了2次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約2600平方米。 [2-3] 
2001年,進行了一次發掘。 [2] 
2024年1月30日,入選湖南省第一批省級大遺址名單。 [4] 

皂市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皂市遺址 皂市遺址
皂市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址,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不等。遺址分佈區的東、西兩頭包含有早期新石器遺存、商代青銅文化遺存、東周楚文化遺存三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出土有陶器、石器及小型銅器。 [2-3] 
遺蹟
灰坑,三十二個,其中H1~H7、9、12、17、21、25、28為東周灰坑,H16可能是墓葬。H8、10、11、13、14、15、18、19、20、22、23、24、26、27、29、30、31、32、33等十九個灰坑為商代堆積。 H8、18、26與H23一樣,均為三連坑。H23主要部分在T10,少部分在T9,壓在第3層下,實為三個相連的灰坑。H23C全部在T10內,呈不規則圓形。坑口距地表深1.14米,直徑約2.5米、深0.86米。坑底長1.35米、寬0.86米,東西呈緩坡狀。坑內土質黑灰色,夾有木炭,遺物不多。H23C與H23B有狹窄通道相連。H23B在T10西南角,往南延伸到T9。清理部分略呈長方形,南北長2.7米,東西至探方邊寬1.6米。坑口至地表深1.3米,斜坡狀收縮,深0.7米,坑底長1.7米、寬1米。土質灰黑帶砂性。坑內陶片較多,可辨器形有鬲、豆、碗、罐、壺、篡、釜(鼎)等,還有石鏃、石球、礪石。H23A在T10東南角,部分向南伸入T9,少部分壓在兩探方東邊隔梁下。開口距地表0.94米,長橢圓形,長徑約2.8米,短徑約1米,坑深1.06米。南北兩壁較直,東西為平緩坡道收縮。坑內土質甚黑,多炭渣。出土陶片以粗泥黑陶為主,有少量黃陶。H23A、H23B、H23C均深入生土中,周圍都有表面較平坦的生土台。
H8、18、26均在T19。H26與H18部分壓在T19北邊隔梁中,坑口均在第3層下,開口深度均在0.65~0.7米處。H18為圓形,直徑約1.3米,與H26之間用大石塊隔開。坑內有兩層,上層顏色深灰,下層灰黃。底從東往西加深,呈緩坡狀。H26與H8實為相連的一個大坑。H26最深達1.5米左右,底部近平。H8呈“8”字形中間以大石塊分開,長3.6米,最寬處近2米,深約0.7米。H16與H8均為黑灰色土,含較多炭粒,土質疏鬆。H18、H26與H8的北半部有三十多塊大石頭,最大的長0.4米、寬0.24米,絕大部分放置在距地表深0.8~0.9米處,少量在1.2~1.5米處。H18內的石塊最密集,含義不明。H18出土陶盆、石鏃、銅鏃等,H26和H8出土陶器、石器較多,有三件較完整的假腹豆,還有陶豆、帶系小罐,石器有礪石、石飾件以及銅鐵和銅渣。在第3層下,還發現幾處似有意放置在一起的器物,三、五件不等,有可能是隨葬器物,但不見人骨、葬具痕跡。
M1,在T4第3層下,墓口距現地表1.1米,深入生土層中。墓坑殘長1.9米、寬1.8米、深0.43米。坑內出盆、罐、釜、甑各一件,皆殘破。
M2,在T12第3層下,墓口距現地表深1.1米,長2.25米,寬1米,深0.7米,墓坑內為深灰褐色土,含有少量木炭、紅燒土。出陶斝一件,基本完整。
M3,在T24第3層下,深入生土。墓口距現地表0.8米,平面呈梯形,窄端0.54米、寬端1.2米,長2.34米。坑壁較規整,底2.26米,寬端1.1米、窄邊0.5米、深0.35米。填土為黑褐色,含木炭和紅燒土塊,近底處夾砂成分增多。出土物有陶豆、陶簋、陶杯各一件,陶缸二件,另有卵石五塊,大小不一。
M4,在T28第3層下,墓口距現地表1.36米,長方形長1.72米,寬0.8米、深約0.24米。出陶簋二件,石網墜一件,另有大石頭一塊。
M5,在T27第3層中,墓坑不清,在距現表0.9米處發現陶器和陶片,並有白色骨痕跡。陶器有鬲、瓿、假腹豆各一件,釜、簋、碗各二件,石斧一件。
此外,有熔爐一座,位於T9第3層,距現地表深0.76米處。爐體長1.5米,寬0.8米左右,大體看出火道和爐瞠兩部分。火道兩壁牆體內層燒成焦結,底平,底部為含炭黑灰土,全長75釐米、寬約35釐米、殘高40釐米,現似簸箕形。爐膛坍塌,可推定為橢圓形,爐膛底距現地表1.18米,與火道底基本上處同一水平面上。爐膛內出土陶大口缸殘片多塊。爐膛周圍10平方米範圍內,散佈有七八塊銅渣,最大一塊麪積達50平方釐米。爐體旁有大石塊六塊,似與操作有關。由此推測,是一座熔銅爐。 [3] 

皂市遺址文物遺存

皂市遺址出土
皂市遺址出土(3張)
皂市遺址出土了大批石器,石斧、石錛、石鏃、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以及大批陶器,即釜、罐、缽、盤、器座、支墊等,其陶器的製法、器形、紋飾均顯示原始性。遺存中有大量的野豬、野牛、鹿等10多種動物骨骼,反映出狩獵在經濟生活中有很大的成份。 [3] 

皂市遺址研究價值

遺址介紹 遺址介紹
皂市遺址是澧陽平原向武陵山區過渡區域的一個代表性遺址。皂市遺址下層文化的年代為距今6800~7500年,早於“大溪文化”,被命名為“皂市下層文化”,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長江中、下游區域探索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又一重大突破。 [2-3] 

皂市遺址保護措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皂市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保護範圍
皂市遺址保護範圍:東至皂市張家回窩,南至渫水北岸,西至皂市陽泉公路,北至丫角山南腳。 [2] 
建設控制地帶
皂市遺址建設控制地帶:東面、北面在重點保護範圍線上各向外推出30米。 [2] 

皂市遺址旅遊信息

皂市遺址地理位置

皂市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皂市鎮石家坪村。

皂市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皂市遺址,路程約21.5千米,用時約3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