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草溝遺址

鎖定
百草溝遺址,位於吉林省汪清縣百草溝鎮安田村東側,是一處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大型聚落址 [1]  ,面積約75萬平方米 [2] 
百草溝遺址,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500米,東起嘎呀河岸,西至窟窿山腳下,分上下2個文化層,上層為鐵器時代遺存,下層為青銅時代遺存,出土文物有石戈、石斧、青銅釦、骨針卜骨陶盆陶罐 [1]  。百草溝遺址對研究中國東陲開發歷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3] 
2006年5月25日,百草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百草溝遺址
地理位置
吉林省汪清縣百草溝鎮安田村東側
氣候條件
中温帶大陸性多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75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Ⅰ-51
所處年代
戰國至晉

百草溝遺址歷史沿革

百草溝遺址
百草溝遺址(2張)
銅石並用時代,百草溝遺址境域已出現狩獵兼營農業的生產活動 [5] 
1952年,百草溝中學學生在新華閭(遺址附近的一處村莊)採集到石器,吉林省文化局相關工作人員前往調查,發現了百草溝遺址 [5] 
1953年,吉林省博物館組成發掘小組,對百草溝遺址進行了為期16天的發掘工作,發掘面積50平方米 [5] 

百草溝遺址遺址特點

百草溝遺址
百草溝遺址(2張)
百草溝遺址,地勢平坦,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 [2]  ,東起嘎呀河岸,西至窟窿山腳下,南側為滿天星風景區,東部的扣鍋頂子山和西部的窟窿山形成了2道天然的屏障,遺址西北2華里處新華閭村村後的北山坡上有1處同一時期的墓葬,汪延公路從遺址偏西方向穿過。百草溝遺址是一處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大型聚落址,分上下2個文化層。上層,厚0.15米左右,為鐵器時代遺存,居住址為淺地穴式建築,居住面為黃沙土加黑灰抹平,厚約10釐米;下層,厚0.6米左右,為青銅時代遺存,居住址亦為淺地穴式,居住面多未經加工 [1] 

百草溝遺址文物遺存

百草溝遺址分上下2個文化層。上層為鐵器時代遺存,居住面上發現有礎石以及灶台煙道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石刀、研磨器、石匕首、環狀石器、磨盤、磨棒、砂岩磨石、陶豆陶甑、陶盆、陶罐、陶甕鐵斧等;下層為青銅時代遺存,居住址有礎石,出土文物有石戈、石斧、青銅釦、骨針、骨匕首、卜骨、骨鑿、陶盆、陶罐、陶碗等 [1] 

百草溝遺址研究價值

百草溝遺址
百草溝遺址(2張)
百草溝遺址對認識圖們江流域青銅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文化的面貌特徵和演進格局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也為建立汪清縣地區考古文化的編年序列找到參考,對研究中國東陲開發歷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3] 

百草溝遺址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2張)
1961年4月13日,百草溝遺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吉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百草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6年,汪清縣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開發,加大對百草溝遺址挖掘保護為主的開發,加快遺址保護項目和產品開發,實施遺存保護與旅遊開發並重的產業格局。重點實施大遺址公園、滿台城山城遺址等綜合保護開發項目。通過新田、富巖、棉田遺址展廳和山城遺址遊賞區建設,再現歷史上北沃沮高句麗靺鞨、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的勞動生息,傳承青銅——鐵器時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北中國文化 [6] 

百草溝遺址歷史文化

百草溝遺址是戰國至魏晉時期,圖們江流域古代文化遺存,是東部山區青銅至鐵器時代中具有代表性的遺存,圖們江北岸一部分為北沃沮故地,屬於東北古代北沃沮族的文化 [5] 

百草溝遺址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百草溝遺址位於吉林省汪清縣百草溝鎮安田村東側,地處東經129°36′、北緯43°15′ [1] 
開放時間
百草溝遺址的開放時間為全天。
門票
百草溝遺址門票免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