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花嶺

(雲南保山市百花嶺)

鎖定
雲南百花嶺是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據説單聽下“百花嶺”這個名字,就曾迷倒了好大一片好“色”之徒。本是坐懷不亂之人,可來到芒寬後,百花嶺這字眼太誘人了,實在是讓人沉不住氣,也只好為所“欲”為了。
中文名
百花嶺
地理位置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百花嶺村 [1]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景點級別
自然保護區
門票價格
免費進入
著名景點
百花溪
百花湖
百龍溪

百花嶺地理位置

百花嶺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出芒寬鄉政府所在地後,沿保山方向行駛約35公里,便到了百花嶺。緊靠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的百花嶺,可以説有三峽的險峻、黃果樹瀑布的雄奇、九寨溝的幽靜、民族風情的絢爛多姿。沿百花嶺景區蜿蜒而上,是古代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高黎貢山段,如今的古道上,附滿了綠絨般的苔蘚和千年枯葉,更加顯得蒼幽。時間長了,古道的很多路段被落葉化做泥土掩蓋着,稍留意還依稀辨得出一行深淺不一的馬蹄印。
從澡塘河順山而上,拐幾道彎,便到了美人瀑布。高約五六丈的美人瀑布,上窄下寬,無論遠觀還是近看,瀑布都如一亭亭玉立的美女,長長的瀑布猶如美女的披肩長髮,縷縷“青絲”垂於腳跟,泛着晶瑩的光澤。在盡覽美人瀑布之前,來一組“美人來兮,顧盼兮”的詩句,不禁讓我這好“色”之徒感悟頗多。
萬頃碧綠中,高黎貢山陰陽穀飛珠濺玉,美女瀑一瀉而下,人在瀑布十幾米外都有晶瑩的水珠灑到臉上,使人心曠神怡。
山青青兮
水盈盈
美人沐浴兮
情意長
至今芒寬還留有三條古道遺蹟。其一為百花嶺古道:這是著名的古代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蜀身毒道”中從高黎貢山百花芒寬古道:從芒寬村後西面延伸,從芒寬直到騰衝界頭,是一條悠久的人行古道,約建於公元4世紀中葉。
其三為灰坡驛道:是從西亞到騰衝的一條古道。據考證,灰驛道開發於明朝中期。灰坡驛道貌岸然不僅把邊疆和內地緊緊連接,也是一條通往中亞的國際通道。西亞古絲綢驛道上留下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至今還在使用的古老橋樑就在芒寬,這是芒寬燙習村怒江上屹立着的雙虹橋,這也是怒江上至今留下的最古老的鐵索橋。
而今這三條古驛道運輸的功能雖然已經喪失殆盡,成為歷史,但卻可以成為人們尋古控幽的景點。三條古道皆橫穿高黎貢山,沿途山脊陡峭,蜿蜒盤旋,曲折跌宕,無數石階深印着馬蹄痕跡,上有古柏蒼松,一有潺潺溪流,美景應接不暇;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生物的多樣性給古道帶了勃勃生機
`````````````````````````````````````````````

百花嶺地區民俗

百花嶺魚塘村,是雲南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家家户户白牆青瓦,村頭巷尾均為水泥路面。劉社長一家熱情款待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新鮮的玉米漿、怕哈(傣菜)煎雞蛋、暴醃肉、新鮮蕨菜......
白花林(當地這麼叫)村老吳家,是個私人博物館,收藏了抗日戰爭期間的數十件子彈、炮彈、手榴彈、鋼盔、軍刺、馬燈、大刀等,鏽跡斑斑,分為漢陽造、日本造、美國造,老吳父子倆都上過中央電視台,父親吳老自編自唱的歌曲,透着哪麼一點點流行音樂的味道(這話是老吳説的),老吳邊給我們播放DVD,邊自豪的講解自己歷時三年和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了紀錄片《大山裏的昆蟲專家》,老吳的言談舉止讓我們感覺,商業化正逐漸替代淳樸的民風。
陰陽穀温泉,坐落在高黎貢山海拔1000左右的叢林腹地,從魚塘村步行至温泉,大約5公里左右。花了30塊錢,請了村裏的一位眉目清秀的小姑娘帶路,綠蔭遮蓋的石板路長滿了青苔,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高黎貢山保護部門在幾處危險路段,都安裝了保護用的鐵鏈。途中不時傳來滑倒的尖叫聲。嘩嘩的流水聲越來越近,抬頭看見一處瀑布,飛濺的水花打在野芭蕉的葉子上,旋即變成一顆顆金銀剔透的露珠滑落,當地人稱之為美女瀑。再往前走100米,眼前迷霧繚繞,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兩個温泉進入我們的視線。有人已經迫不及待的寬衣解帶跳入池中。據當地風俗,上面的大池為男池,下面的小池為女池,女池的水是由男池流下來的,故稱之為陰陽泉。
````````````````````````````````````````````

百花嶺古道

在高黎貢山內保存有公元前四世紀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這條古道從成都出發到昆明、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貢山,經騰衝到達緬甸、印度、阿富汗。它比北方絲綢之路要早200多年的歷史。絲綢古道路寬1.5—2米,路面全部用石塊砌成。
從百花嶺開始,順着山路蜿蜒而上,便是南方絲綢之路高黎貢山段。
跋涉在古老的驛道,往日繁華喧囂的古道成了一部無言的史書。踏着爬滿翠綠苔蘚的石板,摩挲腳板的是不知飄零了幾千年的落葉,苔蘚與落葉掩蓋了古道昔日的傳説。
偶爾能看到石板上嵌入的半圓形馬蹄印,間或還能拾到鏽跡斑斑的馬掌,似乎還能觸摸到歷史上厚重的一頁:一隊隊馬幫在馬鍋頭和馬幫漢子的吆喝下,走過險象環生的古驛道,把文明和希望一站站傳遞下去,清脆的銅鈴和錯落有致的馬蹄聲,響徹了幾個世紀。
參考資料